原标题:有人被冒名注册了130多家公司,“被老板”给营商环境出了一道新“考题”
摘要:“被老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当下却有着新的“考题”含义。
近期,媒体接连曝光“被老板”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共同担忧。何谓“被老板”?顾名思义,就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其身份被冒用注册公司。由于采取此类手法注册的公司,往往因经营异常等被税务系统和工商系统列入“黑名单”,并常常伴有权益受损、债务、偷漏税等问题,从而给当事人带去无休止的麻烦。
从报道看,被害人被“老板”这个名头折腾得够呛,单靠自身解决几无可能,不光要付出金钱、精力,还有漫长的时间。如到法院打官司,律师费、签名司法鉴定费等都是上千上万元,更夸张的是有人甚至被冒名注册了130多家公司,即便打官司每场都赢,也要花一二十年,这谁受得了?
对于“被老板”问题,各方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如:修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注册登记时股东本人及任职者本人需亲自到场;修改刑法,提高对“盗用身份证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一张全国投诉网,专门解决公民身份信息被滥用情况等。撇开这些办法,换个角度看,解决眼前的“被老板”现象对积极提升营商环境的各地来说,无疑又是一道很有针对性的“考题”。
第一,考认识深度。世界银行对营商环境有十大评价标准,第一条就是“开办企业”指标,即测评企业注册繁不繁琐、快不快捷。平心而论,各地在依规执行企业注册便利化上都很用心,如上述“被老板”事件涉及的多个城市,登记注册公司时法人代表和股东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即可,且可委托他人代办。快则快矣,却被不法分子钻了漏洞,盗用他人身份注册,导致无辜群众“被老板”,有关部门注意到问题又未亡羊补牢,将被害人推向法院。尽管做到了“快注册”,却把“安全注册”弄丢了。意识到“快”是初级,意识到“又快又安全”才是进阶。再者,盗用别人身份注册的公司多是“皮包公司”,其初心就是投机食利、坑蒙拐骗、不行就跑,这样无长远规划、蝇营狗苟的公司多了,不但不能给当地带来什么收益,反而只有危害,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对营商环境毫无贡献。如果这样全面考虑问题,在公司注册时就应该更负责地把好第一道关。
第二,考防范速度。对“被老板”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非常重视,已完成“全国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系统”建设,3月1日在河南率先上线,并逐步推向全国。不过,全面推开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不法分子肯定会与时间赛跑,像老鼠一般哪里有洞哪里钻。哪里还没有堵住这个注册漏洞,身份证的地下买卖可能就流向哪里,注册“皮包公司”的可能就毫不迟疑地奔过去。水往低处流,谁越晚防范,出现“被老板”的概率就越大。3月11日起四川(成都除外)申请设立企业需实名验证,这场看不见的防范行动,也将是静悄悄的营商环境较量。
第三,考清理态度。除避免新的“被老板”,先前案例该如何处置也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服务水准,侧面反映营商环境的优劣。如果只有在强大舆论压力下才去干预解决,或及时回复一些指导性意见却难有效解决,均非上策。各地应努力抓好一些典型案例,哪怕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但其诚意本身就是当地营商环境最好的宣传。上海有个案例,石家庄孙女士2015年在崇明“被老板”,公司主营业务是私募,她担心可能是实施金融诈骗,于是求助“上海市领导信箱”,此后崇明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多次往返于崇明和石家庄,与当事人反复沟通,并陆续搜集众多证据材料,最终经有关部门批准注销了虚假公司。这种“店小二”精神越浓,营商环境一定越佳。
“被老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当下却有着新的“考题”含义。能不能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也是对“店小二”能力的一次考验。
栏目主编:王珍文字编辑:王珍题图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