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共享经济不是共享押金

原标题:共享经济不是共享押金

3月1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新规,就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等交通新业态资金和押金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新规明确运营企业原则上不收取用户押金。新规设置了收取押金的上限,如分时租赁押金不得超过单车成本的2%。

新规意在保护用户权益,要求企业对押金专款专户管理,保证“用户申请退还押金时,应当于当日至迟次日退还用户”。同时要求,运营企业只能将用户预付资金用于其主营业务,不得用于不动产、股权、证券、债券等投资及其他借贷用途等。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押金难退的窘境。去年以来,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经营困难,押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据统计,在这个领域造成用户押金损失就达到15亿元。“押金啥时候退回来”,成了众多用户的心声。

一场挤兑押金危机打破了共享经济的岁月静好。在此之前,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在抢占风口和垄断地位的目标下奔跑,占坑和超大规模的补贴之后,到现在也找不到盈利点。这样的行业,对投资者来讲,除了尽快上市套现以外,几乎没有出路。资本补贴已到极限,而套现的路仍然漫长不可期待。

共享单车企业本来是依靠不断的投资和新增押金作为融资手段,一旦投资减缓,资金压力就会凸显,集中退押潮开始出现并影响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越来越难拿回押金,才发现押金可能已经不再是“押金”了。

在没有互联网的现场交易中,大多数的付押和退押都“不会长久”,基本是一次性和短时性行为。因此在大部分短期交易中,商户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拿押金做任何事,所以在现场消费时代,押金没有给运营者留下可乘之机。

如今,押金问题成为问题,更像是互联网便利性另一面,在反复交易的场景中,押金大概可以产生新的用途。向用户收取押金本是正常的交易保障,最怕的是企业把押金不当押金用,它们收取押金的目的,不再是为了避免消费者对商户资产产生损害而收取的预防性现金,企业打起押金的主意,把押金变成了“生意”,成为一种变相融资手段。

无论从商业逻辑还是法律属性,把押金管起来都不容易。管得太死,押金资金池的减少,会减少共享单车公司的营收来源,也会间接影响运营维护,最终或许只能通过涨价来弥补资金缺口。管得太松,又容易给运营企业带来可乘之机,纵容它们在危险的边缘一再试探。

如果说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最纯粹的代表,不如说它背后聚焦了资本寻找下一个风口的焦虑。这个风口被资本有意无意地放大了,资本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争夺市场,再伺机退出。留下看不出盈利可能的商业模式,最终考验的是,企业化险为夷的生存能力和政府收拾残局的管理能力。

相关阅读:
入局彩妆 爱马仕能否摆脱“手袋依赖症” 学习类APP乱象仍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