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米林县吞布容村其米:“是共产党给了我们自由和新生”
图为其米(左三)一家人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记者王珊张猛摄
身份背景:
其米,女,生于1949年10月,现年70岁,林芝市米林县扎西绕登乡吞布容村村民。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其米全家10口人,世代都是扎西绕登寺的“朗生”(旧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土地和牲畜,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从小在寺庙干活。民主改革后,其米一家分到了土地和牲畜,日子越过越好。现在,其米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美满。
扎西绕登寺是500多年前,扎西和绕登两位僧人在扎西绕登乡建立,扎西绕登乡因扎西绕登寺而得名。民主改革前,扎西绕登寺所在的雪巴村村民全部隶属于这所寺庙,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1959年8月,米林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对扎西绕登寺进行了“三反三算”(反对叛乱、反对特权、反对剥削和算政治压迫账、算阶级压迫账、算经济剥削账)运动,将没收的土地、牲畜、粮食、房屋及其他财产分给了农牧民群众。
从米林县出发,沿着扎绕河,驱车1个小时便进入扎西绕登乡吞布容村。眼前的村庄干净整洁,色彩斑澜的藏式民居屋顶,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走进其米家,她正和几个外孙在院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
“民主改革前,我家世代都是扎西绕登寺的‘朗生’。从我记事起,5个哥哥都在扎西绕登寺干活,一年见不上几次。因为我年龄小,就和父母住在牧场的帐篷里,帮着放牧。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吃糌粑,下午就吃现在牛吃的那种粗面饼子,所有的食物还要限量。”其米老人指了指茶几上的酥油茶碗说,“家里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吃两碗,小一点的只能吃一碗。”
“我们一年四季都住在牧场的帐篷里。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捡到寺庙不要的皮子拿来当褥子或被子,我10岁之前从来没穿过裤子,也不知道布是什么东西。冷的时候一家人就抱在一起取暖,遇上下雨天,早晨起床身上都是湿的。”其米老人回忆说,“当时的人生病了,就随便摘点草药胡乱吞下,有没有毒根本顾不上。听说,有人就是因为误吃了有毒的草药送了性命。如果病重一点,就只能听天由命,整个牧场的奴隶都是这样的。当时的女人生完孩子,就要马上下地干活。”
“我的哥哥们8岁时就被送到寺庙,他们在寺庙干活也一样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听我其中一个哥哥说,有一次,寺庙的一位老僧人让他立即制作7块酥油,哥哥只完成了6块,当时那位僧人就用石头不停地砸哥哥,至今,我那个哥哥额头上的伤疤还能看得见。”其米擦了擦眼泪,继续说:“我觉得自己能够苦撑苦熬地活下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弟弟妹妹出生的时候,我就问爸妈,为什么要生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直接埋了?”
“未遇酸的,不知甜的。”这是其米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当地谚语。
1959年,民主改革的春风吹到米林县。其米的5个哥哥从寺庙回到了牧场上的家,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当时根本不敢相信我们有了人身自由,只是很珍惜这次团聚,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帐篷里紧紧抱在一起,随时担心哥哥们会被寺庙的人抓走。”其米对记者说,在担惊受怕的一个月里,不断有好消息传到牧场上,“我们翻身了”“我们有土地了”“我们是自己的主人了”……
“一个月后,父母才带着我们下山,回到村里。当时工作队考虑到我家一直放牧,给我们分了60多头牛,还在村里给我们一家人分了房子。”其米微笑着说。
其米清楚地记得,当时,工作队办公的地方挂着一张毛主席像。每次父母带着其米经过的时候,都会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毛主席,是他解救了我们,是他给了我们自由,是他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
亲身经历的一切,让其米深知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19岁时,其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其米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我是村里唯一的党员,我相信党,相信毛主席,从入党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村民兵班长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其米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她还经常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旧西藏的苦和新西藏的甜。
临近中午,其米一再挽留我们用餐。藏猪肉、牦牛肉、白面饼子等一并上桌,老人打趣道:“这饼子可不是我们当年的饼子,当年的饼子现在都成了牛饲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