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速160公里,市中心半小时到南沙!80后建设管理总监打造大湾区最快地铁
人物档案
金辉,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80年6月出生,200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就业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现任广州地铁集团建设事业总部十八/二十二号线工程建设管理部总监、党支部书记。先后参加过三、四、五、六、七、广佛、九、十四、二十一、知识城线工程建设,负责包括110kV主变电站、牵引供电系统、轨道、机电安装等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目前全面负责十八、二十二号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以来,曾发表8篇论文、获得4个发明专利、4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外观专利、参与编制书籍1本。
对大湾区建设的一句话
十八/二十二号线对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网络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制式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感到自豪,我愿意贡献我的所有力量,追逐大湾区之梦
大洋网讯 生于1980年的金辉,是广州地铁十八、二十二号线的建设管理部总监。该工程总投资760亿元,是广州地铁投资最大的在建新线,也是时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线,肩负着市中心30分钟到南沙的目标。广州地铁多年来新线建设的经验和精华,将浓缩其中,“这两条线建成后,相信会拿下很多‘行业第一’。”
“策划到落地,建地铁就像当导演”
2002年,金辉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广州地铁。当时,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通车才三年,乘坐地铁穿梭于新老城区,金辉亲身感受到地铁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未来前景无限。
“那一年,我们专业有五个人来了广州地铁,只有我搞建设。”金辉说,地铁建设是非常磨炼人的历程,一个项目从策划到最终落地,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不仅要技术过关,还要和方方面面协调。
“自己参与其中,感觉就像导演,非常有成就感和事业感。”
从师徒带教的实习生到助工,再到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金辉逐步沉淀专业职能和管理技能。这位“80后”先后参加过广州地铁三、四、五、六、七、广佛、九、十四、二十一、知识城线工程建设,承担包括110kV主变电站、牵引供电系统、轨道、机电安装等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如今,金辉是广州地铁集团最年轻的建设管理部总监。
承担广州地铁投资最大的新线建设
▌时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线
金辉正在负责的十八、二十二号线工程总投资760亿元,其中单个工程总承包合同额436亿元,是广州地铁首个EPC总承包模式地铁建设项目。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各工点已经全面开工,10台盾构已经开始了掘进。
十八、二十二号线肩负着市中心30分钟到南沙的时空目标,设计时速160公里,全地下敷设,在国内还没有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国内地铁运营线路设计最高车速一般为80~120公里每小时,再往上就是城际铁路和高铁,160公里时速的全地下线路并无先例。
金辉带领团队开展了很多行业内首创性、引领性的工作,搭建市域快线的新技术标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国内首次在时速160公里的地铁上全面采用2.75万伏供电刚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可靠性高、维护量少,可以满足每天高频次、长时间的列车运行。”
▌目标工期极度紧张
金辉说,十八、二十二号线可以归纳为“一快一紧”,运行速度快,建设工期异常紧张,要以一条常规线路的工期建好160公里时速的全地下线路,“工期极度紧张,进度管理是我工作的核心内容,每周我们都要开进度分析会,分析进度滞后的原因。”
新线建设最难的是前期协调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八号线冼村站位于珠江新城核心地带,南端盾构井需占用冼村路东侧和某楼盘小区门前用地,并对冼村路东侧和兴盛路进行局部交通导改,这遭到周边商铺的反对。“我和项目经理一起,反复与6家大型商铺协调谈判,做了多个方案,全面考虑市民通行、店铺正常营业等一切细节。经过5个月艰难协调,各方终于达成一致。”
冼村站的占道围蔽协调也是一大困难,交通管理部门对此十分谨慎。“为了消除他们的顾虑,我们组织对交通流量进行统计,模拟围蔽后的车流状况,提前在新闻媒体上发布公告,一次又一次和相关技术专家研究,所有能想到的准备工作全部都提前完成。经过前后10个月的协调,围蔽工作顺利完成。”
▌技术管理创新确保“又好又快”
有人担心,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为了确保工程“又好又快”,十八、二十二号线投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其中,不少创新就是来源于金辉的项目管理经验。他负责施工管理的广佛线后通段(西塱至石溪段),创造了4个月完成石溪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纪录。广州地铁后期建设的十二五线路,十三五线路的大机电管理模式,均是在广佛线的管理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广佛线后通段应用的BIM技术,也用在了十八、二十二号线上,去年底,番禺广场站、十八号线横番风井及区间两个BIM作品,荣获广东省第二届BIM应用大赛一等奖。此外,还有采用大盾构技术、TRD工法、洞桩法、架空刚性接触网、同相供电技术、应用数字化建“智慧地铁”等等。
“这两条线建成后,将会拿下很多‘行业第一’。”
上星期,记者在琶洲西站看到,地铁工地整洁有序,场内没有余泥渣土堆积,而且必须刷脸通过才能进入。建设施工产生的黄泥水,经过污水处理装置净化之后,肉眼看来跟自来水几无差别,工地还将其循环使用。为了减少对周边写字楼和住宅居民的影响,冼村等车站还采用了全封闭施工棚,外观就像一个银白色的大盒子,有效隔绝了噪音、粉尘以及夜间的光污染。
过年也不够时间陪孩子,只能承诺“下次”
在机电施工的冲刺阶段,常常要经历不眠夜。为了完成十三号线的“热滑”试验,金辉曾经连续三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泡在工地现场几天不回家。在四号线南延段“三权移交”的前夕,金辉发现项目组一个小伙子因发烧满脸通红仍在坚守,第一时间顶替上阵,加班到翌日清晨,然后直接从南沙奔赴位于市区的公司上班。
从事着高强度的地铁建设工作,必须得到家人的认可和支持。“我和妻子两个人,一个人为了事业付出,另一个就只能为家庭付出了。”为了支持他的工作,金辉的妻子辞去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
除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两个孩子对爸爸的工作倍感自豪,也让他十分欣慰。今年春节期间,金辉特意带他们到地铁博物馆参观,一一讲解自己的工作,两个小朋友兴奋不已。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春节还要值班,金辉没陪完孩子就匆匆赶回工地了。
面对两个意犹未尽的孩子,金辉答应他们:“爸爸下次一定好好陪你们。”
(广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吴阳煜、乔军伟 通讯员温美春、陈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