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笔500万元贷款让小厂终于敢接大单

原标题:一笔500万元贷款让小厂终于敢接大单

■2018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历时两个月时间里走访了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5096家,共有3175家企业提出融资需求,其中,共有1492家企业获得321亿元融资;153家企业与银行达成总额为85亿元的贷款投放协议

春节过后,重庆华坤管材有限公司(下称华坤管材)生产车间开足马力赶订单,公司创始人黄宗成忙得不亦乐乎。

华坤管材刚拿到的合同金额1000万元和800万元的两笔大单,是华坤管材成立近7年来从未有过的喜事。此前,华坤管材也有过接大单的机会,但一直因为贷款难而不敢接。这次,随着中央到地方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陆续落地,一笔500万元的贷款终于让华坤管材有了接大单的底气。

不敢接大单,错失不少商机

华坤管材是2012年在南川区成立的一家民企,最初做的是管材贸易生意。2014年黄宗成在南川工业园区建了厂房,转型为生产市政管道的管材生产商。

当时,黄宗成一心想通过转型尽快把企业做大。在管材生产这一行,要做大规模,就得与大型企业合作。但大型企业购买管材,通常都要卖方垫付货款;另一方面,管材生产厂购进原材料又需要大量资金。

因此,华坤管材只能寄希望于银行贷款。然而,6年以来,黄宗成总共只从3家银行贷到3次款:两次仅为50万元,一次100万元。受制于此,华坤管材不得不选择与小企业或工程分包商合作,做一些小生意。

期间,华坤管材遇到多次上千万元业务的机会,都因资金紧缺不敢接单。导致其有好的产品却错失了不少商机。因此,华坤管材一直难以发展壮大。

500万贷款换来1800万元大单

幸运的是,2018年底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支持民企发展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市金融监管局牵头组织下,全市金融机构专题走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活动于2018年11月23日起拉开序幕。

本次专题走访,旨在掌握全市民营工业企业金融需求,分析金融服务的短板和痛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民企融资难题。11月下旬,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一行到华坤管材走访,黄宗成反映了公司面临的困难:各银行均不愿意以华坤管材的厂房作抵押进行贷款。目前,公司资金非常紧张,但又贷款无门。农行重庆市分行找出了华坤管材贷款难的原因——厂房位置较偏,变现能力较差。并且无其他资产可用于抵押。

对此,农行重庆市分行有针对性为其选择了一款新的贷款产品——智动贷。农行重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智动贷采用“小微云”评级模型,注重客户经理定性评分,客户经理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把控。

最终,鉴于华坤管材经营状况良好,10余天后,以厂房作抵押,华坤管材很快就获得500万元贷款。华坤管材资金链“活”了,2018年12月下旬起连续拿到两家国企共计1800万元的两笔大单。

将加强“政银企”联动,增强金融机构服务民企信心

金融机构支持民企发展,还不止华坤管材这个个案。市金融监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这场专题走访活动中,全市金融机构在两个月时间里走访了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5096家。通过走访,强化了供需双方对接,促进了民营工业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据统计,走访期间,共有3175家企业提出融资需求,其中,共有1492家企业通过稳贷、增贷、增信等措施获得321亿元融资;153家企业与银行达成总额为85亿元的贷款投放协议。

但同时,重庆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金融业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成效。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唐路元则坦言,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不能仅靠市场机制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他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减少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壮大其放贷胆量。同时,可运用智能化技术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融资产品,重构融资模型。其中的重点,就是既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又能弱化担保抵押。

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政银企”联动,完善风险补偿、应急转贷、融资担保等风险分担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信心。

同时,在银行端强化差异化考核激励,加大信用和保证类弱担保、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分期偿还本金等产品投放力度,减轻银行对担保抵押品的依赖。

记者手记》》

要让中小企业获贷不再只凭“运气”

受益于全市金融机构的一轮专题走访,华坤管材幸运地拿到了500万元贷款。然而,缓解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能只靠“运气”。要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仅靠一次走访活动更是远远不够。民企特别是中小微企,经营风险较大、前景不太明朗等,是个普遍问题。金融机构如果一直以这种眼光来审视它们,“融资难”就会继续难下去。

另一个问题,一些市场前景不错的小企业,还会因“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难。因为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手法”,企业如果在传统征信系统里没有征信记录,是贷不了款的。而很多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过去的电子化程度较低,或者创业之初不太重视征信记录,在金融机构依据征信记录进行决策时,很难获得首次贷款,从而陷入“没有贷款记录更难贷到款”的“死循环”。

所以,建立解决民企融资难题的常态化机制,就更加刻不容缓。譬如,银行定期走访企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企业信用进行常态化评级等。唯有这样,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融资难题的解决,便不再是“运气”了。

相关阅读:
机器人产业提供“智”动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日9时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