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董鹏和团队与居委会和物业合力推进 5年不到在200多个小区成功推行垃圾分类

原标题:董鹏和团队与居委会和物业合力推进 5年不到在200多个小区成功推行垃圾分类

一个从未开展过垃圾分类的社区,要让大多数居民形成正确分类投放的意识,养成习惯,绝非朝夕之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持之以恒。这些为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而奔忙的人群中,有一位被社区阿姨妈妈们亲切地称为“总管”。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近5年有200多个小区成功推行了垃圾分类。

不怕居民闹情绪,就怕不到箱房来

这名垃圾分类“总管”,名叫董鹏,是公益组织——上海霏霖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项目主管。2014年,董鹏加入公益组织,开始和垃圾桶、垃圾箱房打交道。第一年,他就跑了几十个小区,把当时推进垃圾分类的现状、难点和经验写成调研报告。此后,他慢慢转变角色,从一个“旁观者”转变成一个个小区垃圾分类的发起者,这一做就是近5年。

要说最有成就感的案例,董鹏不假思索地说出田林十二村,这个有2078户共6000多位居民的社区,至今仍是他经历中屈指可数的成功推动垃圾分类的大型社区样本。董鹏坦言,一开始接到任务,团队有很重的思想包袱,因为此前,如此大型的社区,几乎没有一例是完全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居民人数多、利益诉求复杂,没有有效的社区自治力量,仅靠公益组织这些“外来人”,很难去协调对垃圾分类有反对、抵触情绪的庞大群体。

董鹏带领团队为田林十二村定制了一套“软硬兼施”的推进方案,其中第一步先是找“热心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区志愿者,把此前各个社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告诉他们,教会他们如何一步步推进垃圾分类。其次的关键一步就是抓硬件,把湿垃圾桶发到家家户户,鼓励他们结合家里现有的垃圾桶,试试“干湿分离”。同时撤走小区内的两个临时投放点,并改造好6个标准化垃圾箱房,让小区从去年3月28日起彻底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撤走临时投放点,要多走几分钟路,惹恼了周边对垃圾桶有“依赖”的60多户居民。于是,每天都有约3桶各色垃圾躺在垃圾桶撤走后的空地上,还有人索性把垃圾袋抛进小区绿化带里,“以示抗议”。

在公益组织、居委会和物业的精心组织下,田林十二村6个垃圾箱房前,每天上午3个半小时,下午3个小时,都有志愿者坚持守候。来一个居民就迎上去手把手教一遍;有些不耐烦的,当场劝住,一定要当着他的面,分类给他看。对于偷倒在空地和绿化带的垃圾,志愿者发现后,当着周边居民的面去捡拾,制造“谁没有公德,让别人替他捡垃圾!”这样的舆论,逐渐传到责任人的耳中。就这样近半年反反复复地坚持,再“铁石心肠”的居民也会不好意思去麻烦其他人。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多走几步路和干湿分离,小区内偷乱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少。

“老油条”、不分类:一张卡解决

推进定时定点数个月后,公益组织决定撤出田林十二村,小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从前期“攻坚战”转到了后期维护,平时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主要依靠社区自己的志愿者。但“放手”不等于不管,董鹏和田林街道专员范伟龙平均每个月要回访田林十二村五六次。回访时,既要掏垃圾桶,检查分类实效;也要和志愿者碰头,商量如何对付新问题。

碰头时,就有志愿者反映,一些“老油条”该怎么办?他们偷乱倒的垃圾,挫伤了其他遵守“定时定点”居民的积极性,而且这些垃圾常常扔在犄角旮旯,那些地方小区监控探头覆盖不到,很难追究责任。

怎样才能找到“老油条”?大家看到小区的门禁卡,突然眼前一亮:“何不把门禁卡和定时定点结合起来?”于是,田林十二村拿出一个垃圾箱房进行改造,将过去的不锈钢投放口换成智能投放口,只有居民在指定的投放时间拿着门禁卡刷一下,投放口才会打开。每张门禁卡“绑定”了一户居民,在刷卡投放垃圾时,居民的基本信息会传输到居委会的后台,是谁扔的,什么时候扔的,一目了然。

至于把垃圾扔在箱房外面的居民,通过后台数据也能找到,因为这样做的住户,其刷卡频次会不规律,甚至一次都没刷过,很容易识别出来。对于公益组织这些“外脑”,田林十二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赵国庆竖起了大拇指。

解决了是谁扔的问题,又发现了新的“痛点”:就算知道是谁扔的,但扔的质量怎样?严格做到四分类了吗?志愿者不可能做到对每一次投放的垃圾进行破袋检查。在给垃圾箱房周边安装监控探头的时候,董鹏他们突发奇想,何不把探头装到箱房内,对着垃圾桶?届时,志愿者对一段时间内的垃圾投放监控视频进行抽查,发现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可以锁定投放时间,再结合刷卡时间,就能找到那位分类不规范的居民,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指导。目前,田林十二村的6个垃圾箱房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成为上海首个既能辨识垃圾投放者身份,又能掌握分类质量的智能小区。

相关阅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节目亮相两会(图) 钳工手工打磨的精度能到多少?到头发丝直径的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