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古清月:引入无人船技术助力检察公益诉讼
全国人大代表古清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希望
引入无人船技术助力检察公益诉讼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了海洋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调研座谈暨“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部署会,全国人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讲师古清月受邀参加会议,并接受检察日报记者专访,描绘了当高精尖科技遇到检察公益诉讼,可能碰撞出的更加强大的力量。
记者:古代表您好,请问您是如何接触到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对这项工作有哪些了解?
古清月:我接触到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很偶然,是在2018年12月参加最高检政治部组织的赴海南视察活动期间,当地检察机关介绍了他们的公益诉讼工作。那是第一次了解到检察机关这项职能。在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食药安全受到威胁等社会公共利益被侵害时,检察机关还可以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这是一项很好的制度。
我是山东威海人,从小生长在海边,对海洋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海洋大面积被污染,有的地方水体变黄,海洋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泉城”济南的多处泉水也已受到污染。这次会议我也了解到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比如江苏省灌南县检察院办理的山东荣成伟伯渔业公司非法捕捞水产品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等,其他沿海地区检察机关也都有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确实起到了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作用。
记者:您从事的是科研工作,与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契合点在哪里?
古清月:海南视察期间,检察机关讲到了调查取证过程中使用的无人机等技术。我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是空中水下信号处理与通信,了解无人机、无人船与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非常适合支持公益诉讼工作。很多海上污染靠人工检测或无人机等不一定能达到调查取证的目的,无人船、水下机器人可以更精准地帮助查找污染源等。
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存在调查取证难的问题,我们刚好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今年1月,我受邀参加了全国检察长会议,期间就此与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进行了沟通交流,并邀请胡卫列同志与我们团队负责人、西北工业大学王惠刚教授进行沟通交流,观看了视频演示,进一步了解这项技术。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无人船等技术,以及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如何应用这项技术。
古清月:这项技术叫海洋无人智能感知系统,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协同配合,携带遥感装置、激光雷达、声呐等比较先进的设备。水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进行水下检测工作,我们可以通过近海、湖岸的指挥车发出操作指令,指挥无人机、无人船、水下遥控机器人进行水下检测取证。
这项技术未来可能发展为纯自主跟踪检测,水下机器人可以携带水下传感器,根据水体污染物的浓度等,自主寻找污染源,甚至可以进行水下视觉探测,把排污口在水下的情况拍下来。
任何科技创新从技术到应用都需要时间,很高兴能为检察公益诉讼贡献自己的力量。接下来,还需要根据检察机关的实际需求作进一步调研、完善。
记者:马上就是全国两会了,您是否有准备相关的议案?
古清月:是的。最高检十分重视代表联络工作,积极接纳代表意见建议,促进检察工作的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代表反映人民心声,最高检倾听心声,反过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我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张军检察长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最高检办公厅和第八检察厅专门派员赴西北工业大学走访,参观了我们团队正在研发的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项目。经过前期充分沟通交流,我也正在酝酿相关的意见建议,准备在今年两会提出来,助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发展。“守护海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和最高检合作的良好契机,我们要积极参与,努力抓住机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科技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