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杭州反家暴白皮书发布:总报案量首降,男性报案数逐年攀升
钱江晚报2月28日消息,昨天,杭州市妇联发布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反家暴白皮书——《杭州市反家庭暴力工作调查研究报告(2016-2018)》。
白皮书显示,《反家暴法》施行三年来,在2018年,家庭暴力投诉总量首次下降。但与此相反的是,三年来,男性报案数仍持续逐年增长。
事实上,面对“河东狮吼”的男性甚至可能更多。之所以无法统计到确切数字,与大部分男性受害者觉得难以启齿,而情愿忍气吞声拒绝求助有关。家暴中的男性受害者,往往更沉默。
被妻子连打几十个耳光
二婚家庭丈夫无奈求助妇联
根据杭州市妇联家暴信息平台统计,杭州市主城区发生家庭暴力报案(含报案、求助及社区上报),2018年较2017年同期下降6.87%,这是《反家暴法》实施三年来首次下降。
在家暴报案量下降的同时,三年来,男性报案数仍逐年增长,2018年的数据是22件。虽然与总报案量相比占比不大,但受传统观念影响,男性被家暴常常难以启齿,不敢报案。更让人担忧的,则是全社会对男性受家暴的不重视,乃至嘲笑。
杭州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陈淑芳记得,有一次,一个30多岁的男子向妇联求助时,脸上被妻子用指甲抓出了一条条痕迹,“他说老婆经常一言不合就扇自己耳光,连续几十个。最严重的一次,把他打到耳鸣,半边脸都肿了。”
据了解,这名男子刘先生与妻子都是二婚。恋爱时,他就发现妻子喜欢喝酒,个性比较急。结婚后,情况愈演愈烈,他妻子最多可以一周喝三次酒,一喝酒就容易打人。她平时也脾气暴躁,经常怀疑丈夫是不是和谁有暧昧关系了,没说几句就用指甲抓人,连续扇耳光,或拿凳子砸。
刘先生觉得自己不好动手,除了求饶讨好,自己也不算特别吃亏,实在受不了了才会报警。虽然经常被妻子打,他还是想维持这段婚姻,只是希望妇联帮忙让妻子改改,两人好好生活。
“刘先生能求助妇联,首先是需要肯定和鼓励的。”陈淑芳说,家暴男性受害者求助于他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可即便他们迈出求助的一步,也很难顺畅地说出自己的遭遇和痛苦。在求助时,男性往往碍于面子,用婉转隐晦的方式询问,他们可能同时承受着暴力与内心羞耻感的双重压力。
受家暴主动报警
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增强
妇女和儿童一直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不容忽视的是,涉及未成年人的家暴案件也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214起。这些案件中,未成年人直接为家暴当事人的有170起,占比79.4%;未成年人现场目睹家暴过程,间接受害的有44起,占比20.6%。
好在杭州的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已逐步增强。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家暴案件中,10%左右的报案人为未成年人本人。
每到寒暑假和临近开学期间,未成年人报案量会明显增多——这与监管孩子做作业有关,家长会忍不住有情绪化的暴力行为。
“不过,孩子的报案可能会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陈淑芳说,曾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短信报警称妈妈总是发脾气打他,自己有了抑郁症,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我们上门时,孩子妈妈眼泪哗地就流下来了。她很不解,‘我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事实上,这个孩子只是和妈妈亲子关系不和。因为妈妈控制性太强,孩子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就产生了矛盾,用抑郁症来吓唬妈妈。“妈妈把孩子的手机砸掉了,他就躲在厕所里用爸爸的手机发了报警短信,故意表述得很严重。”陈淑芳透露,这个妈妈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也被公安进行了训诫。
“路人”有正义感
网络报案成为新路径
三年来,报案方式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2016年至2017年,家暴报案方式多为电话报案和上门求助。2018年,人们则开始通过短信、微信等其他形式报案。与此同时,非当事人报案逐年增加——2016年109件,2017年204件,2018年达到390件,连连攀升的数据诠释着这座城市的正义感。
他们可能是受害人的亲戚,是附近的邻居,是经过的路人,抑或是小区保安……当他们看见、听见或听闻发生家暴,便拨打110或12338妇女维权热线等进行报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家暴案件中,邻居或路人报案的超过60%。
教师对学生的异常情况有较高的关注度。去年1月,杭州某社区妇联主席向“110”报警,称12岁少女小赵被母亲赵某用杯子打砸,导致脸部受伤流血缝了几针,学校发现孩子带血上学,便与社区联系,社区报了警。学校还反映小赵经常会带伤上学,且有小偷小摸等习惯。四个月后,受害人的邻居再次拨打“110”报警,声称受害人正被其母暴打……
类似的案件,也被写入了白皮书。
来源:陈伟利、张蓉/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