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如何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主持人
王胜
嘉宾
曹清尧
谢新
张智奎
刘旗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进消费平台转型升级,壮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如何准确把握全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主题,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促进商务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对此,重庆日报特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权威人士一起探讨。
主持人:王胜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嘉宾:
曹清尧 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
谢新 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
张智奎 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列席市人代会)
刘旗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列席市政协会)
A
王胜:重庆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哪些基础和优势?还存在哪些短板?下一步我们如何加速弥补短板?
谢新:重庆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础和优势明显。首先,去年重庆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4%和9%,日益富裕起来的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其次,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不过,重庆也存在一些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意识和投入均显不足。不少传统制造型企业对产品兴趣大,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关注度不是很充分。
下一步,重庆应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注意发挥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积极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服务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做大网络零售规模;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市民消费能力。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物流金融,增强现代物流功能,引进国际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业态,增加消费市场服务效率。
在我看来,企业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主动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不断提升服务消费市场的能力和质量。
张智奎:当前,重庆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对周边上亿人口具有集聚辐射作用,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市场准入大幅放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国内外要素流动更加高效便捷,也为重庆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注入了新活力。这些都是重庆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当然,重庆也面临不少挑战。目前,国际市场尚处温和复苏期,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艰巨,消费平台转型升级、消费促进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消费聚集、品牌汇集、流通集散、价格形成、产业服务的中心功能。
一是统筹消费供给优化提升。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增加国际优质消费品和高端产品供给。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优化发展住房租赁、汽车消费、绿色消费等,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传统商贸创新发展。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推动平台型消费、共享经济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
二是统筹消费环境优化提升。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加强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建设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是统筹消费支撑优化提升。推动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加强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消费服务功能。
刘旗:就旅游消费而言,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历史人文底蕴深厚。都市旅游区山环水绕,跨江大桥长虹卧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瑰丽的立体景观,在全世界大城市中也少见;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大足石刻等世界遗产之旅,蜚声中外;长江三峡、重庆温泉等代表性产品在全球具有吸引力。2018年,重庆旅游总收入达4343.5亿元,同比增长31.3%。
当然,旅游热也要有冷思考,重庆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文旅融合深度不够,文旅产业规模不大,文旅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中高端产品不多等。
下一步,我们首先应该在“精”字上着力。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5张牌,确保每张牌都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并把5张牌融入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特色区域旅游目的地中,突出特色、区域联动、精准发力。
其次,在“推”字上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范儿和美誉度,突出开放、积聚、融合、创新4个发展方向,深度开发一批交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工业旅游示范项目、森林康养基地、低空飞行旅游示范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等。
再次,在“特”字上着力。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品牌化、常年化,并搭建“1+N+X”的旅游外宣平台,加强与国际性旅游组织合作交流,让重庆旅游全面融入国际市场。
B
王胜:以“淘京苏”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对于促进消费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引发了零售行业革命。重庆在加快发展电商产业、形成消费中心方面有何谋划?
曹清尧:互联网消费已经发展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如何去利用好、引导好,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荣昌拥有陶器、夏布、折扇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我们总把这些非遗放到神龛里头、放到仓库里头,它不可能变成一种经济,也不可能传承和发展下去。要把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播出去、传承下去,必须依靠互联网。
以荣昌陶为例,在2016年以前,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几乎没人知道。但2016年以后,荣昌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大对荣昌陶的营销,并着力对陶瓷产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如今,全国十大品牌陶瓷企业,基本都已到荣昌落户。去年,荣昌陶瓷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其中80%都是通过互联网交易的。今年,荣昌陶的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
截至去年底,荣昌全区有电商企业及个体1482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1亿元,网络零售额2.9亿元,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1.9亿元,带动就业5000人。下一步,我们将在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快电商平台的发展,升级打造市级电商产业园,加大对陶瓷产业的互联网推广力度,给陶瓷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实现实体企业和电商平台的融合发展。
张智奎:重庆加快构建“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的现代零售体系,目前,重庆的跨境电商O2O体验店已超过1500家。与此同时,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正式建成营运电子商务集聚区40个,集聚电商企业3132家。
去年一年,全市网络交易额已经突破1.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950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及结算超2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以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赋能商务行业,积极推进“产业电商化,电商产业化”,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电子商务产业。
一方面,通过网络消费大数据,引导工业生产转型,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商化改造,鼓励引导传统企业触网营销,扶持一批优质网货生产基地、打造电商产品名优品牌,做大网销产业规模,努力缩小网络零售逆差。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引进电商市场主体,招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平台来渝设立区域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或电商总部,大力培育电商区域公用品牌、电商服务品牌等,广泛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壮大网商群体,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代营运、互联网营销等电商支撑服务业,努力实现电商产业化发展。
重点要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畅通农村电商配送渠道,推动电商企业扩大农村市场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建设“产业+跨境电商”特色园区,布局建设海外仓,做大跨境出口,积极吸引跨境电商企业来渝建设全国分拨中心,布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跨境消费体验店;加大网货生产,引导传统生产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努力实现“重庆造、网上销”;新建一批电子商务集聚区、专业楼宇,推进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形成聚合效应,夯实发展基础,打造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
C
王胜:重庆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旅游资源众多,如何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壮大乡村休闲康养产业,打造全球知名的休闲康养目的地?
曹清尧:荣昌的旅游主要是靠文化资源。近年来,荣昌通过建立区级名录、创建非遗保护基地(园区)、发展非遗文化产业等举措,促进非遗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今,荣昌的非遗项目已经达到125项。
但是,非遗保护要打破“封闭保护”的观念,要让非遗“动”起来,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将非遗文化价值挖掘出来。
目前,依托荣昌陶器、夏布、折扇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特质,荣昌不断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万灵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投入24亿元打造“夏布创业基地”“安陶小镇”和“中国夏布小镇”,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已被列入重庆市级文化创意园。去年,荣昌旅游总收入18亿元,增长30%,接待游客559万人次,增长14%。
今年,荣昌将按照“建设运动健康之城、非遗体验之城、美食休闲之城”的目标定位,打造“融巴蜀之灵气、兴天下之荣昌”的价值定位,建设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视界小镇和古佛山五大景区,打造成渝城市群全域旅游目的地,实现全年全区旅游经济总收入增长10%-15%,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
此外,荣昌还将围绕五大重点景区,依托移民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优势,论证和策划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积极向社会开放旅游投资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企业,有效推动全区旅游发展,助力消费升级。
谢新:重庆要打造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首先,要在打造精品上下功夫,把产品质量做出来,把品牌立起来,把口碑传出去,确保每张牌都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
其次,要注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文旅项目,以国际标准,邀请全球一流文化创意人才策划包装一流的文旅项目,吸引一流的资本入驻。
再次,要在国际市场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境外旅游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创新入境旅游营销方式,充分调动境内外的旅行社组织入境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效能,深化文旅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做好加减乘除法,助推企业发展效率。
此外,还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队伍。
刘旗:重庆要用足用好全市人文宝贝,全面保护历史文脉,深度挖掘人文资源。
一方面,可以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打造一批区域性文化旅游走廊和线路,讲好重庆故事,让景区景点百看不厌;另一方面,用好传统村落、文物遗迹、人文场馆开展文化旅游,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取得“1+1>2”的效果,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重庆地处“两点”的区位优势,打造与内陆开放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开放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友好城市开展文化旅游交流。
在推进文旅融合时,还应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品质的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特色产品线路,增强重庆旅游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让更多重庆文化和旅游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动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重庆集聚。
消费支撑 开放助力
重庆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杨艺
推进消费转型升级,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是当前和未来,重庆商务发展的主题。
1月28日,市商务委人士介绍,随着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拉动力,去年9月,国务院公布进一步促进消费的意见,提出要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而重庆,正铆足干劲,优化提升消费供给、消费环境、消费支撑,积极争取获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
阿里盒马鲜生、苏宁无人店、永辉超级物种、当当O2O跨界书店……2018年,重庆人家门口多了不少新零售、新业态。据统计,2018年共有68个品牌首次入驻重庆、47家品牌将西南首店开到重庆市场、6家品牌将中国首店开到重庆市场。
新零售、新品牌集聚重庆,进一步激发了重庆消费活力。市商务委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商业增加值占GDP10%左右,最终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为48%左右,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
消费持续增长的背后,是重庆商务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
重庆中央商务区推进产业优化和能级提升,产业加快集聚,已汇集上万家法人企业、18个购物中心、27栋亿元楼宇、150多个中高端国际零售品牌;各大商圈差异化发展,解放碑商圈进入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升级试点,观音桥、南坪等商圈开展智慧商圈示范试点;全市特色商业街提档升级加快步伐,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特色商业街22条、市级夜市33条、中华美食街17条、中国美食之乡7个、市级美食街(城)35条(个)、乡镇商贸综合服务中心140个,消费平台有效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会展经济成为促进我市消费的一大推手。2018年,首届智博会、第二十一届西洽会等高规格展会在渝召开,为促进消费升级搭建了优质平台——全市举办各类展会突破500个,拉动消费突破1500亿元。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亦是重要衡量指标——
2018年,我市各类进口商品展示展销平台网点个数突破2000个。其中,铁路口岸获得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资格;重庆东盟水果海产品分拨中心、重庆东盟商品直销中心开业运营;洋展购、贝莱优品等新增进口商品经销网点423个……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消费。我市通过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报检覆盖率和关区覆盖率达100%,全面实现关区通关一体化;着力落实国家降税政策,全面降低口岸收费;启动智慧口岸建设,推行口岸7×24小时通关服务,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40%。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优化提升消费供给、消费环境、消费支撑,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市商务委人士说。
本版图片由记者齐岚森、万难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