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津滨江新城 用绣花功夫织出花团锦簇

原标题:江津滨江新城 用绣花功夫织出花团锦簇

山清水秀的美丽新城 摄/袁孝华

近日,位于江津滨江新城中医院与德感中路间的紫竹河流域,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满载的车辆,来来往往,热火朝天。平日里,紫竹河是一条少有人至的小河,近日为何突然热闹起来?

积点滴以成清流

小管道 大作用

紫竹河流域最近进行着两项工程:一是淤泥清掏工程;二是管网铺设工程。其中,淤泥清掏工程基本完工,共长约500米,宽1.5米,包含深0.5米的淤泥人工清掏、人工外运200米、车辆外运5000米等内容。

与其同时进行的还有紫竹河流域管网工程,该管网西以津马路为界,南接篆山坪公园,北至德感污水处理厂,全长约6.8公里,总服务面积为371公顷。

两项工程的开展都是基于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和对水环境保护的需要。淤泥清掏与污水管网建设,一有利于恢复紫竹河河道正常功能,使河道通过治理变深、变宽,河水变清。二可以将篆山坪社区部分聚居点生活污水接入新城市政污水管网,大幅改善新城德感片区的生态和居住环境。

在此之前,新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已经建成,但由于辖区内居住人口不多,水量达不到设计处理要求。

为补充与完善污水处理厂功能,新城对辖区内道路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清淤,采取机器人探管方式,查找破损污水管道,及时清掏、修复,新建污水管道。目前已完成了南北大道、行政中心周边道路、滨洲路、清栖路等道路探管、清淤20多公里,并及时启动南北大道污水管网修复及圣泉老街污水管网工程,确保污水收集率达100%。

目前,滨江新城累计建成雨水管网68.8公里,污水管网累计47.8公里,规划建设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对杜绝污水外溢、减少污水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发挥着巨大作用。

积跬步以成绿洲

小绿地 大花园

滨江新城自启动建设以来,一直严格按照城市绿地规划,认真把控绿地建设指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绿地与广场总面积达259.47公顷。近年来,新城根据自身开发建设节奏,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了一批能聚人气的主题公园、广场,提升了新城绿化内涵和水平,营造出舒适优美的休憩环境。

据滨江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尹亮介绍,2018年滨江新城完成了西江大道、南北大道、西彭下道口、圣泉广场、几江长江大桥北桥头景观升级等14个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累计10余个公建绿化项目完工投用,全年新增绿化面积达27.53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7.14公顷;金科中央公园城、北师大附中等7个开发项目的小区配套绿地验收投用,配套绿地面积10.39公顷,同时严格按照滨江新城“花园城市”建设方案,点、线、面结合有序推进“花园城市”项目建设和管护。2018年,新城以圣泉公园花海和重要节点为载体,摆放鲜花180万盆。

此外,新城还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小区强化绿化规划、建设、管护水平,以四季有花、多姿多彩为目标,提升改造单位庭院及居住小区。2018年,滨江新城完成小区绿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积微小以成显著

小绣花 大锦缎

滨江新城是一座建设中的城市,辖区内工地较多。新城结合工作实际,引进近百台(套)移动式抑尘喷雾车等降尘设备,每日进行循环作业,设置了8万余平方米的防尘绿网,最大限度抑制扬尘。

另外,新城还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定期开展市容市貌工作巡查,利用雾炮车、洒扫车等每天固定对道路进行喷雾降尘,及时对车辆洒漏进行清理,强化道路扬尘污染防治。

除控尘之外,新城还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四分类”的指导原则,逐步在单位建筑、辖区道路、公园等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配置垃圾勾臂箱37个,发放垃圾分类桶148个,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效益。对滨江新城长江区域内以及建成区道路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清理清扫白色垃圾、装修垃圾、生活垃圾等310余吨。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滨江新城以绣花功夫,逐渐织出锦绣华章。2017年,新城在新华社《瞭望周刊》、瞭望智库联合举办的调查推选活动中,荣膺“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生态宜居新城”,今年再夺殊荣,在新华网主办的第五届绿色发展峰会中获得“2018绿色发展示范开发区”称号。

滨江新城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梁其凯表示,他们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一如既往坚持实施“零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在城市产业项目的引进时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做好城市绿化美化、园林景观、绿色通道等工程,争取早日建成“滨江亲水、绿色生态、品质品位、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

李耀辉 袁静

图片由江津区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阅读:
重庆如何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市五届人大财经委举行第七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