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小投行生存状态调查: 人才流失投靠大券商 承销收入锐减
本报记者谭楚丹深圳报道
近日西南证券裁撤投行的传言令投行圈大惊失色,尽管事后已被证实为造谣,但投行人士对各类裁员消息依然感到担忧。
“产能过剩”成为投行近年来挥不去的热门词。一组数据可以体现,今年初共有3678名保代,相比去年同期的3493名增长5%;但仅有544名保代有在会IPO项目,占比14.79%,比去年初的882名减少38%。除了监管从严、审核加速等因素,不少保代在IPO业务上坐冷板凳。
中小投行的从业人员危机感更强,一级市场“寒冬”令项目承揽难度增加,同时机构缩减成本,各投行人士开始纷纷寻找出路。
从业者出走成风
1月16日一则消息在投行圈内传出,称西南证券投行将有大新闻发生,下午有人声称“西南证券要裁撤投行部门了,投行人员都在忙于找工作”。
有券商竟要放弃投行业务?市场对此一片哗然。当晚,一名西南证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消息不实。
近两年来,西南证券投行的确不太平。2017年因卷入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案和大有能源违规案,公司被证监会处罚。2018年再连续接到3张罚单,均因投行业务违规,其中就涉及大智慧重组案。
“公司投行尽管一直处于整改状态,业务开展缓慢,但裁撤投行的说法太夸张,投行业务也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板块,不可能放弃。”另一名西南证券人士谈道。
据Wind对西南证券2018年承销情况统计,公司在增发、债券项目上都有业绩,其中增发承销9.46亿元,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合计承销169.59亿元。但IPO以及过去引以为傲的并购重组,西南证券颗粒无收。
由于业务整顿,人心涣散,西南证券离职人数并不少。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西南证券是过去一年保代总人数减少最多的券商,全年减少11名,目前总人数35名。相比2017年初69名的总人数几乎降至一半。
券业“寒冬”背景下,一旦被罚,从业者势必陆续出走,西南证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与西南证券情况相似的还有国海证券,债券承销因被证监会暂停一年,国海证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投行也出现大面积人才流失局面。
除了上述极端案例,大多数普通中小投行的从业人员面临的情况则是“闲”。
“我们内心其实也很慌,团队过去一年只有两三个小项目,大家很清闲,有的专注考保代。领导在努力开拓市场,但市场环境不好,项目不好揽。”北京一家小券商投行人士说。
“我们也在看外面是否有合适的岗位,但整体而言,券商都在缩减成本,即使招人,要求也比较严,对项目经验要求高。所以跳槽也很难。”该名人士谈道。
“产能肯定过剩了,公司现在大致分成两类人,一类是老员工,处于养老状态;另一类是刚注册的新保代,手上没有资源。”江浙一家小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真正有志向有能力的,如果看到团队没有项目储备,就会自谋出路。”
记者此前梳理数据发现,事实上不少中小投行的资深保代,如今已“投靠”大券商。以中信证券为例,过去一年新加入25名保代,分别来自16家券商,其中中小券商里东兴证券、平安证券、国金证券、信达证券各有2名保代加入。有券商人士分析,大平台的品牌价值更高,保代靠拢大平台更有利于开展业务。
机构生存焦虑感
从机构角度看,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投行生存颇为艰难。
记者以投行子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Wind对去年全年数据的统计(母公司报表),除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出现增长,其余净利润均为下滑。
具体来看,长江证券承销保荐业务2018年净利润1179.64万元,较去年同期502.38万元增长134.81%。Wind统计,公司承销保荐收入为1.45亿元,其中IPO收入占大头,达1.17亿元。
但绝大多数中小投行境遇尴尬。比如民族证券2018年净利润为2.28亿元,较2017年同期下滑5.91%。
下滑幅度较大的则有中德证券及第一创业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前者去年净利润仅480.4万元,同比下滑95.94%;后者由盈转亏,亏损2476.34万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则已连续两年亏损,2018年亏损额从2017年的-4210.38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9979.19万元。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对此分析,中小投行会越来越难做。“主要是审核环境不同了。现在审核要求偏向大项目,但中小投行覆盖的企业群体往往是中小民营企业,所以没有优势;另一方面,中小民企这些年受经济环境下行影响较大,很容易爆雷,对中小投行品牌而言也是伤害。”
广州一名券商投行人士则从激励来分析,“小券商弯道超车就是靠挖人,这需要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但监管收紧以后,不支持过度激励,小券商薪酬一定程度上不如以前有吸引力了。”
他还指出,行情好的时候,中小投行激励可以很多;一旦市场遇冷,投行也会注意控制成本。“投行成本很高,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当行情变差时,就会加强考核,扣减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