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施“六大工程” 建设“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 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开创东莞工作新局面
——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
(2019年1月8日)
梁维东
同志们:
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一、2018年东莞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东莞升格地级市30周年。在这关键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广东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时隔六年再次视察广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东莞全市上下倍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振奋。一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等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围绕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的目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升执行力,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良好态势更加明显,东莞改革发展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预计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250-8300亿元、增长7.0-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9%,进出口增长10%以上,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东莞一切工作,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市委坚定不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以及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组织开展系列学习培训、大宣传大宣讲等活动,推动全市持续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市委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带头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带头抓好学习、联系督导、开展调研、讲授党课。坚持联系实际学深悟透,按照省委“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要求,扎实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东莞”专题调研,召开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奋力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又深入推进两大综合性课题和六大领域44个重点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东莞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出台实施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1+5”系列文件,系统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思路,并形成“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推动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巡视整改任务,将中央巡视反馈问题细化分解成256项整改措施,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具体分解成146项整改工作,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巡视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坚决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出台检查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3次开展全市督导检查。全面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党委(党组)抓党建责任清单,重点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建设。高质量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推进驻点联系工作。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对3个镇开展近半年的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一系列基层治理政策,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高全市党员干部守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环保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推进市委巡察工作,有效推动整改落实和巡察成果运用。出台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意见》和配套政策,围绕强化思想动力、制度动力、组织动力等,有效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三)积极探索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以“市委一号文”出台关于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破解东莞发展中的困难,紧紧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扎实抓好49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示范、试验)任务,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深化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体制机制,探索优化市直管镇体制,率先在松山湖片区探索深化联动协调发展,片区辐射带动能力、镇街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启动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初显。政务服务改革深入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一平台三工程”科学市场监管体系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探索实施代建制改革,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以及相关配套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新时代信访工作机制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成立市监察委员会,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东莞市机构改革方案》获省批准,召开市委全会进行动员部署,全市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四)加快建设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南方光源前期预研工作全面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批10个科研团队落户,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11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到52.5%和39.1%。制定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重特大项目十条”,高规格召开产业招商大会,引进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全面打响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一大批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出台“非公经济50条”,大力扶持民营、外资企业发展。突出保障制造业发展,划定工业保护红线,试行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继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深入开展“倍增计划”,创新推出“高质量倍增十条”新政,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和精准服务,1-11月市级试点企业和协同倍增企业主营业务同比增长18.4%。优化人才和金融供给,部署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着力提升现有人才和产业工人的技能,打造技能人才之都,设立总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推动境内外上市企业增至45家。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政府债务清理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在可控范围。
(五)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明确“打造一中心,强化三功能”的总体定位和思路。着力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合作平台,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滨海湾新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深化构建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形成了三批40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改革做法。深入分析研究和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加快培育外贸新模式新业态,虎门港综合保税区获批成立,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1-11月全市纳入海关统计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国第一,全市进出口中一般贸易(含保税物流)占比突破50%,连续两年在海关总署“外贸百强城”榜单名列全国第三。深化莞港澳台合作,加快推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常平火车站TOD“香港城”等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在香港举办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莞港产业合作联合推介会,达成产业投资合作签约项目21个共约350亿元。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经贸、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1-11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增长26.5%。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更加紧密。
(六)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实施30项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新招收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和补贴学位15.58万个、同比增长129.1%,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被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和医疗机构覆盖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启动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援藏援疆援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云南昭通、与黑龙江对口合作、对口帮扶韶关以及韶关、揭阳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加快次发达镇村发展,预计8个次发达镇有4个率先实现GDP破百亿目标,70个次发达村(社区)经营性纯收入同比增长14.7%。坚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深入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44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854人,“两抢”立案数大幅下降77.4%,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组建公安铁骑队伍,深入推进“智网工程”和“二标四实”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好转,成功防御和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全域文明创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涉黄问题整治,我市“飓风2018”行动涉黄专项在全省排名第一。
(七)全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以“市政府一号文”出台关于推动美丽东莞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第一批次项目库中已有200个项目基本完成,广深高速沿线综合提升取得初步成效。采取创新手段治理交通拥堵,如期完成第一批12个交通拥堵节点整治,得到市民好评。加大城市“六乱”整治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厕所革命”等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两违”治理机制,以“五个一批”方式加快解决违法建筑历史遗留问题,铁腕治理历史违法建筑超千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全面改革城市更新政策,出台系列加快“三旧”改造特别是“工改工”的配套政策,组建城市更新基金,全年完成“三旧”改造5000多亩,45个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抓紧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推进63个重点项目建设。
(八)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解决瓶颈问题,顺利配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工作,得到上级肯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水污染治理,全年新建截污管网超过1500公里,长度为历年之最。全面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落地见效,以大兵团作战方式整体推进茅洲河、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强化内河涌及黑臭水体治理,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总体改善。打响蓝天保卫战,出台实施32项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1.3万多家。坚决打赢净土防御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3个土壤修复试点工程。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绿色发展转型,强化环保管控,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建设项目差别化环保准入管理。
一年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工作职责,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认真贯彻落实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民族、宗教、港澳台海外工作,不断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复杂形势、艰巨挑战下取得的,难能可贵、鼓舞人心。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东莞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更为凸显、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城市仍然任重道远。比如,整体产业发展层次仍然偏低,起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单一,受外部环境影响,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城市品质与广深港等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与不足仍然比较明显;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促进社会融合难度大、优质公共服务缺口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建设还有薄弱环节,执行力建设的成效还有待提升,全面从严治党仍需长抓不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东量身打造的宏伟蓝图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路线图、任务书,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东莞各项工作,努力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鲜明号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次来到广东,就是要宣誓改革再出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又郑重宣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庄严发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动员令,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最强音。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是东莞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我们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奋力书写新的辉煌。全市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信任、肯定与重托,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总结运用好40年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传承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始终做到“九个必须坚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不断开创新时代东莞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应有贡献。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图,纲举目张推动全市改革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用“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寓意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出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我们要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全局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从更大平台参与开放合作,从更广领域推动内涵提升,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东莞的积极贡献。
(三)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指出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让我们豁然开朗。总书记指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中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5个方面新内涵,正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方向所指、机遇所系。我们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结合东莞的情况来审视把握外部环境和发展大势,切实在国际国内发展大格局下找准东莞定位,在危机中把握发展机遇,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稳住产业链和配套优势,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深刻领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准确把握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署了201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对我们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全会明确提出,“1+1+9”工作部署是广东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和施工图,必须进一步完善、优化、提升,全力抓好落实。李希书记强调,要全省上下一张施工图干到底,接续抓好“1+1+9”工作部署的深入落实。此外,李希书记在总结讲话中专门强调,要扑下身子抓落实。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东莞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创新,一项一项抓落实,推动“1+1+9”工作部署在东莞落地见效,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创新实干,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当前,东莞发展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叠加的阶段。我们要在新时代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和“1+1+9”工作部署,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顺应湾区时代城市群发展潮流,突出以品质取胜,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城市定位。“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是我们在长期坚持的城市定位引领下,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明确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打造“湾区都市”,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1+1+9”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国家战略和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抢抓和应对湾区城市群格局重构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标准,高标准推进城市升级,以城市提升带动经济社会的综合转型;打造“品质东莞”,就是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强化品质意识,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全面提升东莞的长远竞争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尽快实现生产总值破万亿,让人民群众在高品质生活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把东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一是城市更有品位。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整体提升,空间拓展取得重要突破,城市交通更加顺畅,与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对全球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全面提升。
二是产业更有竞争力。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融入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高品质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整体发展更加均衡、更加良性,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三是对外开放更有优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市场和产业更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球网络,形成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更加凸显。
四是体制机制更有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机构职能体系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合作、投融资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资源配置效率和政务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不同层次人才在东莞充分迸发创造力。
五是基层更有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机制更加完善,各领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融合发展,“智网工程”成效充分体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加快,次发达镇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是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高品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公共服务覆盖面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得到进一步关爱,平安东莞和法治东莞建设深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更加繁荣兴盛,让在东莞工作生活的市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四、聚焦关键领域狠抓突破,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东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也事关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传承和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和“1+1+9”工作部署,围绕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市委考虑,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实际执行时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格局
当前,东莞已进入城市带动经济社会综合转型的新阶段,必须以参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为契机,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抓紧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品质内涵,加快推动城市升级。
一要优化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城市格局决定城市的品质、潜力和内涵。要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谋划东莞的城市发展,按照“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强化“三心”的互联互通及对外交通联系,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推动片区统筹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构建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的山、水、城共融的空间资源优势,以“一心两轴三片区”为重点抓手,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强化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松山湖要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以“一轴线两平台三中心”为主要抓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科技新城。滨海湾新区要紧紧围绕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定位,按照“一廊两轴三板块”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兴业宜居智慧湾区新城、东莞未来发展新引擎。要推动“市、镇、村”三级联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内涵。园区、镇街要围绕魅力小城建设,结合本地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提升品质、彰显魅力,努力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村(社区)要从营造干净有序安全的环境做起,加强环卫保洁、绿化提升和安全保障,完善停车、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推进城市有序开发。
二要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让交通出行更畅通。要大力构建“大交通”格局,健全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种交通之间的接驳短板,进一步增创东莞的交通优势。要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主动对接高铁和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启动2号线三期与深圳的对接。要探索推进“云巴”等新型公交系统规划建设,进一步打通断头路,完善“微循环”,构建“内畅外联”的路网系统。要强力推进治堵攻坚行动,通过智慧交通建设、优化公交资源、完善慢行系统、加强道路执法和施工管理等方式,破解城市拥堵问题。
三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进一步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由打响到打好,由单点突破到科学系统精准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治水攻坚战要紧盯2020年考核断面水体达标的目标,强化系统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理念,全面补齐截污治水短板,加强内河涌及黑臭水体治理,开展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深化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整治,并将茅洲河整治作为全市水污染治理的“一号工程”和“示范工程”,确保茅洲河水质在2020年达到Ⅴ类。蓝天保卫战要紧盯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主要大气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目标,推进重点行业煤改气、VOCs深度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管控等重点工作,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净土防御战要紧盯2020年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不低于90%的目标,基本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推进土壤治理,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要加快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强制分类,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确保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新增生活垃圾100%实现“全焚烧、零填埋”。要加强污染源监管,高质量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升执法科技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四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干净有序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要坚持疏堵结合,扎实推进违建治理,在坚守新增违建“零增长”这一底线的同时,分类分步开展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工作,对符合补办条件的给予补办不动产权证,盘活“沉睡”社会资产。要坚持全链条管理,全面优化城乡市容环境,有效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要着力建立健全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数字城管融入“智网工程”,提升数字城管智慧化水平,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网络全覆盖。
(二)实施发展空间拓展工程,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制约在于土地空间承载力不足,新增空间开发和存量空间升级都亟待提速。要坚持用好增量和盘活存量两手抓,坚持节约集约原则,推动新增用地向都市核心区和重点发展区域倾斜,突出向城市更新要空间,切实提高空间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
一要以重大平台开发打造高品质新空间。市重大平台是关系东莞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眼光,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松山湖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提升带动周边镇发展能力,着力打造适宜高端人才工作生活的综合环境,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的质量和内涵,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引领东莞发展的创新高地。要大力推动中子科学城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空间整理为重点、以项目落地为抓手,全力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点项目建设,联合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申请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关联前沿产业,加快形成建设规模和集聚效应,建设湾区创新高地。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滨海湾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整备开发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大力引进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努力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要进一步理顺水乡新城片区统筹发展机制,优化中心、支点、节点的规划布局,加快东莞西站启动区和麻涌站启动区统筹开发,努力建设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要创新银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机制,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招商引资等工作实现实质性突破。
二要以城市更新提升空间承载力。我市城市更新潜力巨大,今后三年将划定总面积3万亩的100个更新单元。我们必须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推进连片改造、完善收益分配等方式,尽快将改造潜力转化为看得见的改造成果。要完善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工改工”和连片改造,鼓励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节点地区开展“工改M0”,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更新片区和项目。要通过试行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等模式,建立公平透明的城市更新公开市场。鼓励相关市属国有企业加大“工改工”参与力度,强化对产业空间的引导,打造更多“产业社区”。
三要加快推进TOD综合开发建设。要适应城市从沿公路发展向沿轨道发展的转变趋势,坚持规划引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为导向,因地制宜强化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努力提高TOD综合开发效益。要重点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汽车总站等TOD综合开发,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地铁1号线、2号线相关站点的TOD综合开发,加快TID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地铁上盖综合体。
四要大力推动土地统筹整备取得突破进展。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市主导、市镇联合收储、市镇村共享收益的原则,以统筹整备TOD站点周边区域土地、临深片区土地等为试点,加快探索建立土地利用市镇村利益共享平衡机制和市属国有企业土地整理机制,提升土地统筹、收储和整备水平。
(三)实施产业体系升级工程,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要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进一步强化东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一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要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发展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实现从“数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转变。要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计划,强化与创新镇协同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要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健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我市产业所需、优势所能,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要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地联合攻关和技术双向转化机制。要推进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逐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二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我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合理配置产业发展资源。要深入实施高质量倍增计划,并逐步将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市。要全力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实施“互联网+”和“文化+”战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要深入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并购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以控制核心技术、上下游关键资源、重要销售渠道、价格决定权等为目标的并购重组行为,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小升规”,打造知名区域品牌,推动现有制造业加快形成产业配套新优势。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保税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
三要加强产业精准招商和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要瞄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完善项目科学筛选机制,提高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要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强化项目用地保障,推动重大招商项目加快落地动工见效。要坚持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瞄准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新一代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积极引入龙头型领军型企业,推动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培育一批能形成新支撑点的优势产业集群。要大力推动5G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化应用。
四要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和企业家价值,弘扬企业家精神,按照中央“六稳”要求,扎实做好重商、安商、稳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坚定信心、稳定预期,支持广大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非公经济50条”尽快落地见效,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帮助各类企业应对因外围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困难。要帮助企业抢先把握好中央首次将国内市场提到战略高度、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大机遇,认真筹划开展新一轮“莞货全国行”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展会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帮助企业扩大内销市场。要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建立健全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让“东莞制造”成为高质量、高品质的代名词。要继续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五要增创人力资源红利。我市集聚了500多万产业工人队伍,也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这是东莞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要大力推动人力资源与城市、产业同步升级,推动“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要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通过引进一批关键人才、发挥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提升现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把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要继续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要对接企业中高端人才需求,建立一批海内外人才工作站,布局全球全国招才引智网络。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提升人才服务社会化水平,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
六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要坚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定位,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金融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开创产融结合、互动发展新格局。要大力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新型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推动跨境金融业务发展,吸引一批知名创投风投机构落户,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要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探索建设“上市公司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上市企业。要制定实施地方金融机构倍增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创新发展。要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用好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和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协助企业转贷,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落实“强监管”工作要求,加强重点领域潜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四)实施基层基础强化工程,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只有基层强,东莞经济才能强,社会才能稳。我们必须加快突破瓶颈制约,促进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夯实基层根基、增强基层活力。
一要创新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机制。要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进一步理清镇村权责,健全完善村级微权清单,整合和优化各类基层人员力量,推动村级组织职责、班子配备、议事决策、管理监督“四个规范”,构建以村(社区)党工委为核心、村(居)委会为主导、村(居)民为主体、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要完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打造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居民服务的一站式平台。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和积极发挥作用,大力推行“四社联动”、社区协商,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要大力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联动预防化解体系,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二要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要把“智网工程”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工程,聚焦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两大关键,大力提升“智网工程”工作成效,加快建成“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法治化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要以“智网工程”为统领,大力推动各类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的有效融合,推动“科技护城墙”、“雪亮工程”等落地实施,推进“二标四实”长效机制建设和数据深度应用,着力提高工作智能化水平。
三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乡村振兴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和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要在加强集体资产监管的同时,有效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拓宽村组集体增收渠道,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要大力支持村组集体实施“工改工”,鼓励镇街以利益共享等方式统筹村组土地、物业,推进连片改造,发展优质项目。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四好农村路”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三清三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乡厕所“三个一批”工程,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工程。
四要持续推动次发达镇村加快发展。要切实发挥好资金池竞争性分配机制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落实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市内项目流转奖补政策,推动次发达镇加快发展优质产业项目。要以更大力度扶持次发达村加快发展,借鉴“万企帮万村”做法,完善结对精准帮扶,巩固提升次发达村发展能力。鼓励各镇街参照市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经济指标科学划定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后进村组,加大帮扶力度,推动加快发展。同时,要统筹做好市外对口援建、对口帮扶、对口合作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助力全国全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市公共服务短板,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要加快新建扩建一批公办学校,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推进公办教育扩容提质,构建支持民办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整体提升民办教育质量。要大力推动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东莞市中医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积极依托和引进国际、国内优质医疗资源,高水平建设区域中心医院和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惠民便民水平。在补齐教育、医疗两大短板的基础上,要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困难群众基本保障、多层次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创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质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着力构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要探索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畅通民生诉求渠道,建立有效处理、及时反馈的链条式工作机制,高效妥善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小实事。
二要扎实推进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建设。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始终保持对突出违法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要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辅警队伍规范化建设,创新片区警务统筹联动,最大限度提升警务效能。要以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为工作核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信访问题。要深化法治东莞建设,不断健全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三要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持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个之城”建设,不断深化全域精神文明创建,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要聚焦解决基层文明创建短板,深入推进新东莞文明美丽村居建设“五大工程”,不断提高村居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持续巩固涉黄整治成果,完善长效打击监管机制,坚决防止死灰复燃。要围绕建设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注重抓好历史文化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力推进文化空间拓展、文化品牌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湾区文化共建、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突出大众化和精品化相结合,丰富各类文化体育休闲活动,让广大市民有更多更好选择。
(六)实施重点改革突破工程,积极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要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向国家提出创新政策建议,加强改革谋划、落实和跟踪问效,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一要不断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要深入推进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信任审批、并联集成审批和重大项目预审批,推进工程项目实体审批大厅和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将项目办理事项和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50%以上。特别是要加大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全面压缩项目立项、财审、规划许可、用地审批和工程报建等环节的审批时间,切实加快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政务数据,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式”改革,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力争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全过程流转,努力争取“让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要稳步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工作职能,确保部门衔接平稳有序,并逐步迸发出新活力。
二要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深入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积极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共同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要进一步稳定外资外贸,稳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试点任务,鼓励和指导加工贸易企业开展一般贸易进出口业务,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制造外包等外贸新业态,推动外资企业加快转型、扎根发展。要以“一带一路”市场为重点,充分利用香港贸发局等机构的资源,加快布局东莞商品展销中心,大力构建国际经贸合作网络,推动企业加快“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开拓新兴市场。要大力争取将滨海湾新区纳入国家更高发展平台,大力建设虎门港综合保税区,主动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加大外商投资、国际贸易便利化改革力度,努力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全面对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的先行区示范区。要深化莞港澳台在会展、跨境电商、供应链、企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吸引港澳台优质资源来莞投资创业。要深耕友城等平台资源,对接国际优秀城市优质资源,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三要探索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探索在不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不增加管理层级、不降低基层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深化园区统筹组团发展,通过市一级的充分赋权,做实做强园区管理机构统筹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五个方面的职能,同步推动更多力量和资源往基层倾斜,最大程度激发市直管镇体制活力。要优化市镇事权划分,推进镇街机构改革,强化镇街管理服务职能,推动市镇两级政府服务能力和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四要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要突出市属国有资本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金融产业、市政经营性项目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在科技创新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解决相关土地、物业资产的确权问题,不断提升企业资产价值、经营效益和现金流,增强市属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要鼓励民间资本与国有金融资本开展深度合作,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优我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进一步释放PPP空间。要通过提升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率,赋予市属轨道交通企业更大经营权,探索建立土地规划、土地储备、土地出让与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支出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探索构建TOD开发与地铁建设相捆绑的模式,形成TOD与轨道交通融资良性循环的投融资机制。要统筹盘活园区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推动园区产业发展,支持园区运用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专项债券,形成“财政撬动、社会联动、形成滚动”的开发建设投融资模式。
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新时代东莞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现党的建设再上新水平,为新时代东莞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毫不动摇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反对“两面人”、“伪忠诚”等问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建立常态化、全覆盖、高质量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机制,全面扩大百姓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解决好学习贯彻“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基层、落实到一线。要自觉遵循党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督促党员干部杜绝“七个有之”,践行“五个必须”,做到“三个决不允许”,着力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持续抓好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确保全面彻底整改到位。
(二)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要逐步建立完善市镇两级意识形态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地检查考核和巡察力度,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细落实。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做到主流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要全方位加强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决不给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到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护城河”“防火墙”。
(三)全方位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深化拓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规范化建设、组织力提升为重点,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认真贯彻党支部工作条例,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扎实开展“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抓好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头雁效应”。要着眼全域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智网党建”,促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共驻共建,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分类提升。要从制度机制上进一步确立村(社区)党工委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常态化开展好驻点联系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结合当前机构改革,围绕选育管用全链条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突出政治标准选用干部,出于公心评价干部,切实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拓宽专业干部人才来源,创新高层次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体制机制,进一步壮大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强化政治历练和提升专业技能并重,统筹抓好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培训,全方位提升干部能力。要优化干部交流机制,统筹推进跨部门、跨镇街、跨行业的干部交流,推动更多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要加强培训、储备、选用年轻干部,实施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大力夯实干部梯队基础。
(五)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要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纪律建设,高举反腐利剑,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挖细查“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要进一步加强纪律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深入推进巡视整改,推动纪律教育常态化,使铁的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要突出抓好基层正风反腐,深化政治巡察,严肃查处“两违”、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扶贫等重点领域违纪违法问题,严惩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要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优化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权力监督格局,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监督整体效能。
(六)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执行力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去年底,市委已经出台了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意见。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市委决定将今年定为“执行力建设年”,把工作重点放在抓落实上,放在加大问责力度上,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要坚决用好追责问责利器,对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干部,坚决动真碰硬,坚决追责问责,切实用问责砥砺担当,推动形成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容错纠错、激励保障各项机制,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对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要中心工作、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优秀,发挥重要作用、得到各方面高度肯定的,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破解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显著成效的干部,要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观念,优先提拔使用。
同志们!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东莞未来的发展前景让人期盼,发展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接续发力、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大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努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东莞应有的贡献!
名词解释
1.“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指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9”是指扎实推进9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三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七是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八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九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3.“一平台三工程”:构建市场监管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智慧监管、协同监管、信用监管三大工程。
4.“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引进10个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团队,选拔100名博士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1000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创新人才,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5.“打造一中心,强化三功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
6.“一核一带一区”: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把粤东、粤西打造成新增长极,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
7.“二标四实”:标准作业图、标准地址库;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
8.“五个一批”:补办一批、整改一批、保留一批、罚没一批、拆除一批。
9.“九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一心两轴三片区”:中心城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地区,其中“一心”指行政文化中心,“两轴”指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和鸿福路山水文化轴,“三片区”指南城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历史文化区、黄旗南生态科创区。
11.“一轴线两平台三中心”:松山湖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地区,其中“一轴线”指“新城大道-生态园大道”26公里创新中轴线。“两平台”指中子科学城、东部工业园两大重点发展平台。“三中心”指松山湖中心区、松山湖北区、中子科学城城市复合中心三大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12.“一廊两轴三板块”:滨海湾新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地区,其中“一廊”指滨海景观长廊。“两轴”指打造两大发展轴:一是依托滨海湾站综合交通枢纽、滨海大道等交通骨架路网,塑造贯穿沙角半岛,北连中心城区、南通港澳,集城市景观轴、功能轴、交通轴“三轴合一”的城市中轴;二是以海湾大道为主轴,有序串联三大板块,塑造兼具国际都会感和文化地域性的城市发展功能轴。“三板块”指交椅湾、沙角半岛、威远岛三大板块。
13.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产业。
14.“四社联动”: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有机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机制。
15.“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6.“三清三拆”: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拆除危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
17.“万企帮万村”: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在2022年底前组织动员10000家左右的企业与村庄自愿结对,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18.“四个之城”:友善之城,志愿之城,好人之城,希望之城。
19.新东莞文明美丽村居建设“五大工程”: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乡村文化培育工程,乡风文明润化工程,乡村和谐善治工程,农村农民致富工程。
20.“七个有之”: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
21.“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
22.“三个决不允许”:在广东大地决不允许搞政治阴谋,危害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决不允许政商勾结,形成利益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