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万亿美元品牌价值要装进中国人口袋
12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8中国品牌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改革新动力,品牌新未来”这一主题,有关部委、研究机构和近百家知名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展望发展趋势,聚焦突出问题,共商发展良策,为“品牌大国”向“品牌强国”跨越聚合力、增动力、添活力。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在致辞时表示,品牌建设不仅关系到微观企业的发展层次,更关系到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快品牌建设,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再到“世界品牌”的转变。
目前,在品牌建设和发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处在劣势地位,与经济提质增效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那么,品牌短板究竟让我们吃了多大的苦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在论坛上算了这样一笔账,我国现在的GDP按照市场汇率来计算,大致是13万亿美元;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方式)计算大致是20万亿美元,中间差着7万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价值。
郑新立表示,由于没有名牌,我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按照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来销售。如果我们创造出中国名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按照现在的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总量,我们提升的空间就是7万亿美元。争取把7万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拿到中国人手里,装到口袋里。此言一出,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说。
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一批企业挺进高端,擦亮了金字招牌。“通过创新,中车成功打造出高铁动车这张国家名片,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中国中车董事长刘化龙表示,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品牌不断提升的原动力。近5年,中车科技投入达694.4亿元,科技投入比例达5.36%。主持和参与起草并发布现行有效国际标准89项、国家标准239项、行业标准703项。
“未来竞争的关键在海外、在高端市场,只有赢得了国际高端市场竞争,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品牌。”徐工机械总裁陆川表示,企业推进营销、研发、制造、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徐工品牌获得欧美和亚非拉等国家及地区市场青睐,覆盖“一带一路”相关97%的国家,海外收入连续26年稳居行业第1位,重塑了世界工程机械市场格局。
推进品牌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努力。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指导中央企业把握新时代、新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品牌创造、创建、保护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工作向加速提升和全面引领阶段迈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厚植品牌培育生长的土壤,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