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刘慈欣之后,中国科幻该怎么走出去?

原标题:刘慈欣之后,中国科幻该怎么走出去?

文学译者姚丽蓉说,她听过一句很好的比喻:假如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锤子”,那么刘慈欣是锤头,而其他人是锤柄。那么在刘慈欣之后,中国科幻该怎么走出去?姚丽蓉认为,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好作品,一个好的海外出版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从刘慈欣和郝景芳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一时热闹非凡。但在热闹过后,中国科幻依然没解决该如何走出去的难题。除了缺乏像《三体》那样的现象级作品之外,许多国内优秀的科幻作者还是难以在国外打响知名度,因为这也涉及翻译、文化隔阂和读者喜好的问题。12月18日,意大利编辑和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Francesco Verso),携手豆瓣阅读原创内容总编辑徐栖,和纸托邦中国专员和文学译者姚丽蓉,在READWAY三联书店一起聊了聊对中外科幻小说的理解,以及中国科幻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恐惧和惊奇是科幻作品的核心

沃尔索首先分享了他对于科幻小说的理解。他认为,纵观西方的科幻小说史,其源头就来自于恐惧和惊奇,这也是科幻小说的核心。在科幻小说出现之前,这些神秘又令我们害怕,还诱惑着我们去探索的故事叫奇幻小说。在启蒙运动之后,科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科幻小说也继承了这些特性。比如,在科幻小说刚出现的时候,《弗兰肯斯坦》会令我们恐惧,而《格列佛游记》令我们惊奇。

《格列佛游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译者:杨昊成,出版:译林出版社,2010年6月

这是因为,在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对这些技术本身就怀有恐惧和惊奇。沃尔索问现场的观众,大家会吃一个3D打印机打印的汉堡包吗?现场只有小部分的观众举手选择会吃,而其他人选择不吃。沃尔索认为,这就是科幻小说需要去制造的两难,也是科幻小说的张力所在。科幻小说总要写一些超越我们认知的东西,让读者吃惊的东西,通过悬疑,来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也是我们沉迷于科幻小说的原因。

当今的科幻小说向内转向?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刘慈欣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当今世界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内向化,不再关注星辰大海了。现场也有观众就这个问题问沃尔索,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们更倾向于向外探索外太空和先进的技术。而现在的科幻作家则更关注人类社会,比如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沃尔索是怎么看待这种转向的呢?

沃尔索认为,这种转向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在凡尔纳之后,科幻小说逐渐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流行的科幻小说,更偏重于娱乐性。另一类科幻小说更偏重文学性,或者更加严肃。他们会去分析科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如《美丽新世界》之类的反乌托邦小说。所以,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幻小说新浪潮时期,甚至在更早的五十年代,一大批科幻作家就已经开始向内探索了。而且隔大约二十年左右,科幻小说都会有这样的转向。特别是八十年代赛博朋克的大潮。这个流派非常重要,它开始反英雄主义,探索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且它还切实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比如穿着打扮和设计。

赛博朋克的开山之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者:菲利普·迪克,译者:许东华,出版:译林出版社,2017年10月

这几个世纪以来,技术一直在发展,人类的交通方式从马车到汽车、再到飞机甚至到飞船,这是一个不断加速的时代。沃尔索认为,这种加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加速到一定地步之后,人们就会脱离现实,无法认清现实,所以科幻小说要开始反思这个社会的种种现象。这也是科幻小说在另一个层面上的突破,因为在时空旅行、太空探险等领域已经有很多经典了。而且,现在许多主流作家,也会用科幻的元素去写作,去反思现实,尽管他们并不会称自己是科幻作家。

徐栖认为,科幻的功能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它依然是对我们未来的可能性的一种想象。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探索外太空,因为探索外太空就是当时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真正的进入了一个到处都是科技的时代,我们怎么跟这些先进的技术相处?我们异化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我们关注的东西变成了这些问题,所以如今的科幻小说看起来更关注我们自身。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要给非英语国家的科幻小说更多曝光的机会

沃尔索一手创立了“未来小说”系列丛书,向西方读者介绍了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幻作品。他对英语地区主导的文化霸权颇有不满。他每次去书店,发现柜台上科幻小说,都是一些二三十年前的白人男性写的作品。而很多非英语国家的科幻作家水平都很高,但是英文世界的读者却很少,沃尔索觉得这非常不公平。美国作为最开放的科幻市场,只有3%的科幻作品是从非英语文本翻译过来的,这也可见引入非英语科幻小说的难度和成本之高。而他的计划就是要促进国际交流,打破这种障碍,给非英语国家的科幻小说更多曝光的机会。所以,他也曾翻译引介过刘慈欣、刘宇昆、陈楸帆等科幻作家的作品。

沃尔索说,就像挪威有“国际种子库”,搜集全世界的植物的种子,以防未来物种灭绝一样,科幻小说是一种人类想象未来的方式,如果我们只从一种角度去想象未来,这样风险就很大。这也是他搜集和推广非英语国家科幻小说的原因。

讲座现场,沃尔索在发言。

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文化折扣的问题。沃尔索直言,译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骗子”,因为我们经常无法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完全对等的东西。但是译者会找折中的方案,这种文化的冲突只会存留在译者的心里。沃尔索希望能把更多优秀作者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因为无法原汁原味地翻译就因噎废食。

而对于读者来说,沃尔索承认,我们很难改变读者的喜好和偏见,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维系文化多样性的信念。意大利很看重自己国家的美食,但是意大利人也喜欢光临其他菜系的餐厅。他认为这需要长期的“投资”,才能改变读者的喜好。比如,我们尽量让这些翻译的科幻作品,能直接接触到高中生或者大学生,让他们文学接触面广一些,才能形成良好的读者群基础,这样非英语国家的科幻作品的推广才能更加容易一些。

作者:新京报记者 萧轶 实习记者 徐悦东

编辑:张进 校对:薛京宁

相关阅读:
我国全面取消汽车投资项目核准事项 经济日报评论员: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