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借书“零门槛” “书虫”多百万

原标题:借书“零门槛” “书虫”多百万

◀2012年底,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不仅依靠外观设计成为广州的新地标,还凭借飞速增长的读者数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其基本服务效益登上全国公共图书馆首位。

方家忠

安徽绩溪人,长期致力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参与推动地方公共图书馆立法,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获评为“2015年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

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现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进入广州图书馆工作。

2005年底获聘为广州图书馆副馆长。

2010~2011年,组织制订广州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新馆建成开放奠定业务基础。

2011年底被聘为广州图书馆馆长,2012~2013年组织广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2~2015年,参与制定《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和《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

当改革开放的星火燎遍了南粤原野,整整27年没有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广州选择于1982年建立广州图书馆。这座因塔顶挂有“星火燎原”四个纯铜镀金大字而被人们称作“星火燎原”馆的广州图书馆老馆,刚一开放便吸引7000多人进馆借阅书刊。当时,广州图书馆每天的开馆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且全年无休。

从用卡片登记书目的手工化到如今的自动化,从30年前古朴安静的旧馆到今天雄伟壮观的新馆,从“一馆养全城”到现在全城林立的各色社区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从未停止脚步。

这一切的变迁与成长,如今的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一一见证。入行30年,从采访员到馆长,他始终奋斗在广图工作一线。

自动化逐渐替代人工

再也不用贴小卡片管理书目

在方家忠眼中,阅读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从1988年到中山大学读书算起,他已在广州度过了30个年头。这30年来,他从未有一日与书剥离。初来乍到,方家忠虽然对未来有些懵懵懂懂,却因为爱好阅读,冥冥中觉得自己适合图书馆,就进入了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分配时,他再一次选择了与专业更接近的广州图书馆,只因为他觉得这个工作可以跟书打交道。

方家忠加入广图时正值变革的前夜。1992年,他进广州图书馆采编部工作,负责根据图书馆的需求来选购图书。那时他的所有工作都要依靠手工。“当时想选一种书,就要把它的信息从书目上剪下来,贴在卡片上一张张排好。”借书也不例外,读者如果在陈列书架上找不到书,就得从图书馆大厅里的两套目录上去翻找书名,再交由工作人员去书库找书。1993年,广图的自动化系统正式上线,馆内采访、编目和流通子系统开始启用,自动化逐渐替代了人工,他再也不用贴小卡片管理书目,而是改用电脑数据库。

自动化革新后,广州图书馆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如何在满足大众读者的基础上,满足专业化人群的需求。在图书馆采编部做了5年的采访员后,方家忠被调到文献开发部。广图开始尝试从大众服务往专业化服务转变。根据当时的读者调研,他们发现读者们对于艺术设计类的书籍需求较为普遍,因此就建议馆里设置一个艺术设计资料室,馆里同意后开始着手筹备。让他惊喜的是,艺术设计资料室一开放就大受欢迎。

“因为艺术设计类的资源普遍比较贵,资料室开放后,有不少高校、职校都会利用。不只是设计师一类的从业人员,有时候老师会带一群学生过来查阅资料,甚至要搞家装的市民都会来看书。”如今艺术设计资料室已包含4万多册书籍资料和一千种期刊。

“去图书馆的人在不断减少”

要提供社区化、专业化的服务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都面临着经费缩减的问题。与此同时,公众对图书馆的需求也逐渐被互联网所取代,去图书馆的人在不断减少。“虽然这个进程在中国会缓慢一些,但广图同样也面临着体系化的转型。”应该怎么转型?怀着疑问,2009年,时任广图副馆长的方家忠与时任馆长刘洪辉一同到美国交流学习了近半年,深入考察美国的图书馆。

美国一行带给方家忠很大震撼。“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差距。美国的图书馆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和战略规划,资源保障水平、服务水平都比中国高得多。而且每个城市的图书馆都是围绕‘人’来建设的。比如一个社区西班牙裔比较多,那么社区图书馆就会组织许多西班牙语的活动,资源也以西班牙语为主。”

美国社区化、主题化的图书馆建设给了方家忠许多灵感。当时,两人所有工作日都在紧张的访问和交流中度过,晚上和周末则整理笔记和准备第二天的问题及访问的要点,偶尔还会长时间地交流心得体会。回国后,他结合美国图书馆体系建设的经验和理念、制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写成论文。其中有许多经验,在之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和广图发展规划的制定、广图新馆定位和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等方面都有实践。“我当时就在想,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但广州也应该要给公众提供社区化、专业化的服务。”

砍掉广州图书馆的“门槛”

借阅全免费押金也不收

对老广图人而言,位于农讲所边的广图旧馆承载了诸多珍贵回忆。在这里工作了20年的方家忠也不例外,他怀念着那些年在广图旧馆的集体宿舍的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直到2013年广图搬迁到珠江新城的新馆为止,绿榕成荫、木棉盛放的旧馆一直是许多“老广”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方家忠说,图书馆决定要搬迁时,很多读者很不舍,毕竟旧馆服务了大家30多年。“我也会感到遗憾。搬迁等同于要和老读者们告别,这里还有中山图书馆,我想大部分的老读者都不会跟着走。”

随着2012年底广图新馆部分开放,不知不觉就迎来了告别的时刻。方家忠还记得,2013年3月31日旧馆最后一次闭馆的场景:留守的读者围拢在图书馆大厅的电子荧屏旁,默默倒数着时间。当电子屏的时间跳到18时整,大厅响起一阵猛烈的闪光灯和快门声,将广图旧馆的“最后一刻”永久定格。“我们在大堂里拍了很多照,也跟在场的读者一起合影留念。”陪伴了广州市民31年的广图旧馆,就这样完成了它的使命。随后,广图开始了为期80天的紧张搬迁。

2013年6月23日,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图书馆全面开放。这座外观如同层层堆砌的书山的大型现代图书馆一开放就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人流如织。

在规划新馆的时候,方家忠组织同事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该不该让新馆免费。当时我们讨论该如何设置开放门槛,有人提出能不能像博物馆那样给市民派票,或是以预约的形式开放。“我认为,这样做有违开放平等的原则,也和国际通行的标准不一致。新广图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公益的。建筑本身是完全开放的,资源、政策也应当都是开放的。所以我说,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方家忠表示,“哪怕只收一点押金,也是一个门槛,也会难倒一部分人。所以我们决定把所有的门槛都拆掉,新馆连押金都不收。”以前旧馆每个人至多可借5本书,还要收几十元的押金,如今广图一个人可借15本书,一分钱押金都不收。

不过,免费也有着一定风险,会不会有很多人借了书不还?方家忠笑说,起初他们也有这种顾虑。“但后来跟踪了四五年,我们发现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未归还的图书占比大概是1.3%,可以说很低了。”他相信,随着征信体系越来越完善,市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丢书的比例还可以更低。

“免费非常有利于吸引读者。”方家忠说了一个趣事,“因为担心新馆的读者不够多,当时我们设立了一个部门叫社会活动推广部去做宣传推广工作。”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开馆之后我们发现担心是多余的,后来反而开始发愁人流太多。”方家忠说,广图新馆光是2013年的接待人次就达到了427.2万人次,基本服务效益于2014年跃居全国公共图书馆首位。开馆几年来,平均每天新增1000个读者,截至目前,累计新增注册165万读者,办证量更是从以前的年均六七万个飙升到一年39.8万个。

广州图书馆给方家忠留下了许多值得骄傲自豪的回忆。新馆开馆后,一条来自珠三角某市读者的留言写道:“只有广州这样的城市,才会建成这样一个图书馆。”方家忠对这条留言的印象十分深刻,“图书馆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公共服务,塑造城市的形象,还是一座宜居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文化条件。”方家忠怀着一个并不遥远的愿景:把“图书馆之城”的体系建起来,让公众享受更好的阅读服务,让广州变成一个充满书香的城市。

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我希望到处都有人在读书”

“我认为,新广图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公益的。建筑本身是完全开放的,资源、政策也应当都是开放的。这样做(预约、派票)有违开放平等的原则,也和国际通行的标准不一致,所以我说,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

“图书馆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公共服务,塑造城市的形象,还是一座宜居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文化条件。”

“我希望广州到处都是图书馆,到处都有人在读书,就像家里拥有一个书房一样。”

——方家忠

奋斗底色

完善文化服务

提升全民素养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图书馆新馆从2013年6月23日起全面开放,成为世界上以城市命名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目前,广州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室建设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100%,广州市文化站建站率达100%。2013年,广州市建成50个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广场,覆盖广州市的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初步形成。

广州还力争在2020年建成“图书馆之城”,将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除图书馆之外,广州也将形成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总量达到65座。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开放有61个博物馆,观众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目前市属16个博物馆,除了3个需要保护的古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实行半免费开放外,13个已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除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广州还有一批重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也在紧密建设之中,如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东山电影院、广州粤剧院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大事记:

1982年——广州图书馆建立。

1993年——广州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正式上线,馆内采访、编目和流通子系统开始启用。

2001年——广州图书馆开通网站服务。

2012年底——广州图书馆新馆部分开放,并于2013年6月23日全面开放。

2013年3月31日——广州图书馆旧馆闭馆。

2013年——广州市建成50个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广场,覆盖广州市的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初步形成。

2015年——《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发布,提出了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目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亦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知锋

相关阅读:
提高文明素质要加强引导 培育广州文化产业的“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