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物信息学者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联署声明

原标题:生物信息学者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联署声明

来源:科学网

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联署声明

11月26日,有新闻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文中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生物信息学者,我们对该新闻中报道的安全性未经充分检验的基因编辑技术贸然应用于人体的尝试表示震惊、疑惑、愤怒和谴责。我们认为: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应当鼓励,但临床应用应当谨慎;科学家应当有基本的职业操守,科学研究的伦理底线不容突破;生命科学或医学相关技术,在未能充分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前,不能贸然应用于人体;建议相关部门彻查此事,同时推动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及应用相关伦理法规和制度的完善。

联署人(90人,排名不分先后,持续更新,截至11/26晚21:51分)

刘小乐,美国哈佛大学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

曾坚阳,清华大学

陈玲玲,华中农业大学

陈路,四川大学

陈洛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陈卫华,华中科技大学

陈禹保,北京市计算中心

崔学峰,清华大学

邓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方向东,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高峰,天津大学

高歌,北京大学

高欣,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

古槿,清华大学

郭安源,华中科技大学

郭锋彪,电子科技大学

郭立,西安交通大学

郝沛,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何航,北京大学

黄昆,美国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School of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纪志梁,厦门大学

姜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蒋庆华,哈尔滨工业大学

阚显照,安徽师范大学

李程,北京大学

李川昀,北京大学

李国亮,华中农业大学

李磊,青岛大学医学部

李梢,清华大学

李伟忠,中山大学

李炜,美国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李园园,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梁晗,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刘琦,同济大学

刘涛,美国University at Buffalo

刘赟,复旦大学

刘治平,山东大学

卢涛,成都医学院

罗锐邦,香港大学

宁康,华中科技大学

欧竑宇,上海交通大学

任间,中山大学

任仙文,北京大学

沈慧,美国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

施兴华,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苏建忠,温州医科大学

苏志熙,复旦大学

孙啸,东南大学

孙英丽,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万钧,美国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汪国华,哈尔滨工业大学

汪小我,清华大学

汪阳明,北京大学

王光中,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所

王海天,香港中文大学

王红强,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王涛,美国西南医学中心

王希胤,华北理工大学

吴爱平,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吴凌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席瑞斌,北京大学

肖景发,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谢丹,四川大学

谢志,中山大学

邢毅,美国费城儿童医院 & 宾夕法尼亚大学(CHOP & Penn)

薛宇,华中科技大学

严文颖,苏州大学

杨建荣,中山大学

杨雪瑞,清华大学

姚玉华,海南师范大学

叶凯,西安交通大学

余维川,香港科技大学

臧充之,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张力烨,上海科技大学

张锐,中山大学

张世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张勇,同济大学

张勇,中科院动物所

张泽民,北京大学

张镇海,南方医科大学

张志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治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赵方庆,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赵兴明,复旦大学

郑德友,美国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郑小琪,上海师范大学

周筠筠,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院

周琦,浙江大学

朱峰,浙江大学药学院

朱怀球,北京大学

相关阅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新时代广州发展出新出彩 两家专业学会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