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第一日

原标题: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第一日

本报记者唐唯珂

实习生闫晓丽广州报道

今年3月刚离开我们的科学家霍金,曾经在生前留下多条预言和警告,其中一条就是未来会有人通过基因手段制造出“超级人类”,甚至可以摧毁其余人类。

而就在11月26日,霍金预言走向验证第一步。

根据人民网披露,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贺建奎展示了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此次“基因编辑婴儿”消息一出,立刻引爆各界,针对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伦理讨论持续升温。

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针对该事件发声:有媒体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报道。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消息11月26日深夜发布声明称:我委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自由探索项目,亦未资助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该研究的临床注册信息上登载“经费或物资来源为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不属实。

真假基因编辑婴儿

尽管此次研究成果的发布贺建奎选择了以科学家和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的身份公布,但是他商人的身份仍备受关注。

贺建奎为瀚海基因董事长兼创始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贺建奎持有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7.42%的股份,另外两名核心团队成员为CEO颜钦以及联合创始人葛良进。

就在今年的4月19日,瀚海基因进行了A轮融资,金额为2.18亿人民币,由同晟资本领投,希夷资产等五家机构参与跟投,据称融资的目的是用于建设全亚洲第一条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生产线。

而此次事件爆出之后瀚海基因和涉及的美妇儿科医院都对此予以否认,称并不了解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一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致电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深圳和美方面表示,“这一事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当中,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双胞胎不是在我们这边出生的,实验也不是在我们这边做的。”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6日下午曾尝试致电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程珍,但是电话始终处于忙碌状态,再次致电便被拒接。程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未见过贺建奎,医院与其也没有过合作,他的实验和医院没有关系。

有传闻称,该研究已经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注册号为,ChiCTR1800019378,研究课题的名称为“基因编辑人类胚胎CCR5基因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并且该项目的经费或物资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下的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但深圳市科创委11月26日夜间否认了该传闻。

目前我国医院开展临床试验项目都要经过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即便是一个全国性的临床项目,参与的医院都要经过各自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才能够开展试验。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南方科技大学发表声明称,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一事,学校并不知情,且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一位曾与贺建奎接触过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目前情形来看,婴儿已经诞生了的几率很大。”

新技术魔咒

“单就这个实验本身来说没必要,这甚至不算是治疗,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人体实验。事件从早上爆出,部分同学心存困惑,到下午持续受到关注,大家内心很复杂。伦理上来说,这和让健康人试新药没区别。”一位曾与贺建奎有过接触的南方科技大学学生26日晚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贺老板平时给大家的感觉是一个有野心和执行力,也很懂得营销的学者。”

26日晚间传出的贺建奎英文视频回复,据了解,其实是26日上午即已发出。贺在视频里称:“我们坚信历史(伦理)终将站在我们这边(原文:Webelieveethicsareonoursideofhistory)。”

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晚间发布声明,称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其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是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并且对于此项研究,学校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看到以后很震惊,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国际伦理委员会作出制裁,所有相关方向SCI不得接受,对于学习相关领域科研进展来说是会受到打击。”一位基因组学方面在读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我国对于基因组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目前来看在基因组数据整合方面,同生物医学、临床结合的研究方面跟国际差距仍较大。而对基因的探索,则大体可分为读、写、译三个阶段。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可以随时随地动态地改变遗传信息,并利用基因组DNA的大容量在活细胞中进行信息处理和储存。在体内动态写入DNA技术为工程学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基因的变化是必然的,基因的变异绝大多数是中性的,有一部分是不好的。实际上基因发生突变之后,原则上是生不下来,因此国外一般是不做保胎。硬保胎诞生下的婴儿往往会有缺陷。”

针对基因编辑的实际应用,他分析道:“现阶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基因本身存在问题,例如有遗传病,利用现有技术可以将突变变成正常。而另一方面,针对所谓的不够好,想把他做得更好,首先现阶段技术上不太可能,第二在伦理上是备受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纳粹优生学的思想,现在也不允许这么做。回顾1990年代初,全中国很多大型医院几乎每半个小时就有一个人因肝癌而死亡,但现在这一情况得以大大的缓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基因组的研究,但光靠基因组的研究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政策和法规和监管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一定需要,越规范越清晰最好。如果不规范就无法孵化出领军企业,大家都做不大。既需要成体系的监管,又不能过度。需要结构性的调整,为技术的发展划定合理的赛道。”一位基因行业创业公司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相关阅读:
在线教育行业遭遇“灰犀牛” 课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延伸至线上 加持大湾区创新经济 “国字号”科创资源密集“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