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柳梧新区发挥区位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柳梧新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现有产业结构规划布局,坚定不移的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来部署、协调、落实、督办,初步营造起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良好氛围,基本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时代目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站位、强化意识,从决策部署上强力推进。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要求,及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先后5次调整优化柳梧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累计召开34次党工委会议、84次主任办公会研究精准识别、搬迁安置、人员调整、产业优化、就业解决、利益联结等涉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切身利益事宜,其中2次党工会议、2次主任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昌都“三岩”片区新建搬迁安置点事宜,主要领导10多次莅临现场督促指导。配套专项办公经费70万元,主要领导更多次在专题会、协调会、座谈会、部署会和下乡走访、项目调研过程中提及脱贫攻坚。基本形成党工委层面重点研究、管委会层面次次部署、乡村层面具体落实、社会层面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
(二)细化任务、狠抓落实,从机制保障上强力推进。制定出台《柳梧新区管委会工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柳梧新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柳梧新区管委会教育扶贫帮扶资助办法》《柳梧新区管委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以保脱贫、以助脱贫试行)》及《柳梧新区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层层签订《柳梧新区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度、联合工作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自查自评制度、动态调整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等,从严细分目标任务、从宽制定政策措施、从微规划脱贫布局,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切实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民生改善全覆盖。经统计,仅2017年柳梧新区累计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资助金24.1万元,大学生一次性升学奖金54.2万元;医疗救助贫困群众37人,救助金额45.2万元。
(三)紧盯难点、精准发力,从动力打造上强力推进。支出60余万元,通过城市龙门架、LED屏、高炮、公交车站台广告、路灯腰身广告及“拉萨高新”微信公众号、“西藏拉萨高新”今日头条运营号及“柳梧之声”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扬脱贫优惠政策措施、脱贫致富优秀典型,并结合脱贫攻坚成效稳固计划、城市扩张引领计划、就业优先吸纳计划、产业带动就业创业计划、园区经济转型提升计划、公共服务配套优化计划、政府优先采购计划、龙头农牧企业鼓励计划、党建引领就业计划等,以“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农牧民知识技能培训活动、政治纪律教育活动等为抓手,以创业就业优质脱贫典型塑造、知识技能掌握能手选评、脱贫政策推广大使选拔等为载体,塑造一批贫困户就业脱贫典型、推广一批优质脱贫政策、总结一批脱贫致富成功经验、吸纳一批想致富的贫困群众,初步形成贫困群众脱贫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闭环网络。据统计,2017年,新区共组织技能培训11期,培训群众达590人次,2018年组织开展1期易地搬迁群众汽车驾驶员培训,培训群众达52人次,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20余个,引导群众初步树立起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过好今生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生活理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内生动力打造体系基本形成。
(四)党建引领、因地制宜,从特色凸显上强力推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严格按照区市党委政府关于选拔任用扶贫干部的系列指示要求,选拔党性观念强、服务群众意识强、脱贫攻坚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畅通扶贫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渠道,选拔思维活跃、敢想敢做的年轻干部和政治过硬、老成持重的成熟干部搭班子、推扶贫,为党员干部搭建好展示自我、奉献青春的舞台,以党员干部试炼培养夯实基层党建根基,让基层党建更多参与、引领脱贫攻坚进程。二是理清帮扶责任。严格按照县级干部包村和“321”责任帮扶机制,建立完善结对帮扶月电话慰问、季度促膝座谈等机制,并组织新区企事业单位215名干部职工开展结对帮扶慰问活动1000余次,各类入户慰问物资累计达57万余元;利用座谈宣讲、走访调研、入户核查等契机,积极宣扬系列扶贫优惠政策措施、现场解读国家大政方针、详细了解贫困群众思想动态、精准帮助贫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鼓励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创新思维、拓宽眼界,主动参与新区改革开发进程,为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三是培育本土特色。立足“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依托北京、江苏援藏机制建设,以规模经济林培育、特色牦牛养殖等净土健康产业发展和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仓央嘉措文化底蕴挖掘等特色文化打造为契机,利用藏鸡养殖院士站、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技术人才交易市场等,吸引本土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鼓励特色民族文化传承者努力挖掘、制造更多承载柳梧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为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夯实文化根基、展示柳梧风貌。
(五)突出重点、打破束缚,从创新引领上强力推进。一是突出产业核心地位。立足脱贫攻坚总体布局,结合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投资6.1亿元实施8个惠民项目,其中达东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贫综合(旅游)开发项目、柳梧乡经济果林种植项目、德阳村环保商混站被列为重点扶贫产业项目,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2个。其中达东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贫综合(旅游)开发项目通过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土地扭转、征地补偿、租赁车队、农牧产品售卖等方式,鼓励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力参与全域旅游,仅2017年达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增长达3000元以上,达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元以上。二是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德阳村莱组小区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14人,已于2016年9月完成入住,入住率达100%。同时,康乐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搬迁安置曲水县228户692人(计划安置235户739人),昌都“三岩”片区10户39人(其中1人去世),共搬迁安置238户730人。投入4767.7万元为安置点配套建设北组团东侧沿山防洪渠和1.7公里的直通安置点道路;通过市政养护、物业管理、铁路护路、保安后勤以及在鼓励外出就业等方式解决迁入群众就业298人,实现了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任务;投入2000万元作为曲水县、昌都“三岩”片区搬迁群众股金入股德阳村环保商混站项目,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享受稳定效益分红;昌都“三岩”片区新建安置点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围墙制作、基础钢筋制作、基础模板安装、塔吊基础制作、水电处理及基础筏板浇筑等,正24小时不间断施工、紧赶工期。三是深化生态补偿效益。2016年兑现生态岗位453个、岗位补偿资金135.9万元,2017年兑现生态岗位212个、岗位补偿资金63.6万元,2018年申请生态岗位464个、岗位补偿资金162.4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政策奖励与意识培养双重。
(六)查漏补缺、改进提高,从脱贫实效上强力推进。出台《中共柳梧新区管委会工委关于成立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通知》,建立县级领导不定时督查巡查脱贫攻坚进展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提出要求、从严推动落实。组建联合督导组,结合维稳督导、政治纪律教育检查等,不定期开展脱贫攻坚纪律检查活动,累计开展督查20余次,严肃清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言行,至今未发现一起。积极配合国家及区市审计部门开展柳梧新区扶贫专项审查行动,及时整改发现的24个问题,主动上报情况说明及整改进展,以实际行动抒写脱贫实效。邀请第三方财评机构预审评估各类扶贫资金使用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办专项培训班,系统培训扶贫一线专干、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下沉干部等扶贫资金规范使用意识,确保扶贫项目迅速推进,扶贫资金使用安全高效,扶贫人员干净干事。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合力攻坚,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低。目前农牧民群众受传统思维和技术水平束缚,农牧业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尚未显现,农牧产品科技含量仍不高、销售渠道尚未成型,致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较低、带动能力较弱、附加值偏低。二是企业结对帮扶力度有待提高。目前新区结对帮扶仍以党员干部为主,企业参与热情还不高,急需探索新模式,激发企业结对帮扶热情,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的长效帮扶机制。三是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仍不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仍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对于开发的就业岗位,嫌苦嫌累嫌环境差,没有真正树立起勤劳致富的长远发展理念。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乡村振兴实施。结合高新区优势,大力实施以脱贫成效巩固为首要任务的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完善产业效益联结机制,促使农牧民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美丽乡村打造,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增收致富,让农牧民群众享有更均衡的公共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更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全市乃至全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脱贫攻坚样板区。
(二)汇聚社会扶贫力量。坚持“志智双扶”,建立完善先脱贫致富群众的正向激励机制,拓宽结对帮扶渠道,探索采用劳务补助、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措施,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外人士和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尤其是建立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优先扶持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积极性。
(三)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全面宣传新区扶贫减贫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生动报道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借此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帮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树立“依靠勤劳双手,过好今生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生活观念,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劳动中锻炼致富技能、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进而克服“等、靠、要”思想,走上自信、自立、自强之路。
(四)构建长效巩固机制。对已脱贫人口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对已脱贫村联系领导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适时组织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指导帮助已脱贫村和脱贫人口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快昌都“三岩”片区新建易地搬迁建设进程,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尽早实现搬迁入住。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完善建档立卡,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将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贫困村按程序退出。高度关注返贫问题,对已脱贫人口加强跟踪监测管理,确保稳定脱贫。提高工作前瞻性、科学性,针对脱贫攻坚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加强分析预判,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