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和《新京报》原深度报道部首席记者刘旻,一起加入《我们视频》,成立了杰出工作室,旨在实现优质选题的融合报道。如今,在我们彼此的深刻影响下,通过对选题的咀嚼、思辨、磨合,然后将采集的内容以特稿、视频和图片进行分类制作并整合,逐步尝试对选题更深入和更充分的挖掘,并更有力地呈现。
如何确定自己的长线选题?
陈杰:选择一个事件的时候,首先这件事要足够地引起我的重视,其次在某个行业领域里面它是足够重大。然后我再去调研,不断地去甄别筛选,最后做出判断。
△2017年8月2日,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非法盗采点扎苏煤矿其中的一个山谷,从高处俯瞰,整个山谷满目疮痍。据调查,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分布有41个亟待修复的矿点,大部分为非法矿点。
那您是否还跟以前一样去追“短平快”的新闻呢?
陈杰:我看它背后的价值。灾难也好,救援也好,里面会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日本大地震,第一年我就去了,但是后来我开始关注这件事的次生灾害,于是2015年我又去了一趟,就去拍摄那个在福岛核辐射污染区域唯一一个生活在那里的老人松村先生。
一个重大的事件,它背后必然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我们不一定都适合报道,但我们可以去观察它,可以去进行反思,到最后成为你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
△2015年11月28日,日本富冈町高辐射区的一处停车场。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触发核危机,截至2015年11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40公里范围内,仍有大量高辐射区被划为生命禁区,昔日家园变成杂草丛生的“鬼城”,约有10.5万人无法返回家园。
△2014年10月14日,田志伟和志愿者给生病的普通鵟喂牛肉,一只即将康复的普通鵟在屋里飞来飞去。位于河北省境内的渤海湾有一片方圆600多平方公里潮间带,每年有380多种,上千万迁徙的鸟类过境,是世界候鸟迁徙八大鸟道之一。45岁的田志伟,10前开始义务护鸟,如今,他组建了一支28人的志愿者队伍,组成渤海湾护鸟队,每年救护各种鸟类上千只。
“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击碎人心”
您觉得新技术会重构新闻视角么?
陈杰:我觉得对大众来讲的话,可能是这样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新颖的呈现方式。就像8·12天津爆炸那张照片一样,航拍在新闻上运用已经比较普及,这张航拍照片从视觉效果上带给别人震撼,但它是一个外在的刺激。
我觉得真正能够触动你的是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正如前几天我在自媒体上发了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击碎人心。
△2015年8月15日,大爆炸后留下的巨坑和废墟。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173人死亡,1.7万户居民房屋受损,8000多辆车被焚毁,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张?
陈杰:我拍摄了很多照片都获过奖,《四尺校长》那张没怎么拿过奖,但可能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说实话,我不觉得这照片拍得有多好,但是就是平凡而触动心扉,这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
《四尺校长》2014年6月12日,熊朝贵在课堂上。熊朝贵既是校长,也兼顾6年级毕业班的数学教学。熊朝贵是云南省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村人,肢体残疾,身高1.38米,现年50岁。2007年9月任么龙小学校长至今,该小学现有学生400多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熊朝贵既是校长,也是呵护这些孩子的“家长”。
为什么这一张《四尺校长》照片能打动您?
陈杰:你想象在一个偏远山村里面,有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居然是一个身高跟他们这些小学生差不多高的一个教师——熊朝贵,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当年他成绩很好,但是因为身高问题,没能参加高考。回到乡村后,本来是放弃自己的,反正社会也不认可他。1985年他在家自办学习班,他发现村里的教育极其落后,失学儿童比例很高,他就把这些孩子召集过来,教他们知识,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来,他成立了一所私人学校,这个地方在教育改制的时候,他又转成了公办教师。但是么龙村地处偏远,年轻的公派教师去教课,往往一年两年就走了,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代课教师来来走走,唯独熊朝贵就成了唯一一个留下来的人,就后来他成为校长,并成为孩子们的庇护者。这张照片呈现的是人性的光芒。
“我不会去粉饰太平”
您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呢?
陈杰:记者,称职的记者吧就是这样。就记者本身就是一个身份,能够认同你,啊这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就OK了。
是摄影记者呢还是记者?
陈杰:记者不需要去加一个前缀或者后缀。我就是掌握了各种技能的记者而已,摄影、摄像和文字都是我报道的手段,这个不要刻意去强调你的手段。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或者是摄像师,那可以贴这个摄影师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