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院墙”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匡丽娜)11月14日,“黑院墙”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会议厅举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黑院墙”即国立艺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交流和探讨,讲述了名人名家的逸闻趣事。
据了解,“黑院墙”是抗战时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的所在地。抗战时期,杭州国立艺专和北平国立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专,之后学校迁到重庆盘溪,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到杭州,是今天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据称,当年,国立艺专所在的地方叫郭家院,院内有30余间房子,因为不够,学校又在四周搭建了一些简易住房。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国立艺专师生用锅烟墨涂刷学校围墙,校舍看上去灰暗陈旧,民间俗称其为“黑院墙”。当年,大批国内文化名人在“黑院墙”生活、学习与居住,从事文化、教育、艺术活动,从那些简陋、破败的校舍里走出不少世界级的中国画家。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黑院墙”国立艺专美术专业教学方式研究、“黑院墙”国立艺专旧址重塑在地域文化保护发展中的价值研究等进行讨论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黑院墙”国立艺专的相关历史,对保存重庆历史文化记忆,完善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2017年6月,江北区成立“黑院墙”学术研究课题组,组织专家学者搜集整理研究1942年—1946年国立艺专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黑院墙”社区办学时的史料档案。目前,该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编研了《国立艺专校在江北》《黑院墙里的大师们》《黑院墙国立艺专师生作品选》《唐献瑞画册》等书籍。
相关新闻
炮弹壳激发丰子恺的创作灵感
本报记者 匡丽娜
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提起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或许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人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在重庆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
《国立艺专校在江北》一书对国立艺专的校舍环境做了详细介绍:国立艺专坐落在山坡上,除了学校办公的部门以外,中间是个大礼堂,后面院里是国画系,其它西画系、图案系和雕塑系均散落在山坡上。学校附近有“三宝”:一是校后龙脊山上有一腊梅林,约3亩;二是沿龙脊山脚的重瓣水仙;三是苦竹(斑竹)。
离校不远有迫击炮厂,常用空弹试炮,靶场在校附近,师生在学校附近稻田和山坡就可捡到弹壳,他们将之立于案头当作花瓶。丰子恺先生画了一幅画:荷花插在弹壳里,题曰《战争与和平》。
《国立艺专校在江北》还讲述了一则趣事:当时,重庆是个出名的雾都,雾多,阴天多,校内又只有羊肠小道互通,下雨天,鞋子上沾满了泥。黄泥越走越重,最后走到教室门口,大家就只好在门外把鞋上的泥刮下来,然后再进教室。学生如此,他们的老师,那些全国的名教授,也和他们一样地走,风雨无阻来给上课。有一次林风眠老师来上课,他那油亮的皮鞋上满是黄泥,学生对林老师开玩笑说:“林先生,您今天怎么穿上翻鹿皮鞋了。”林先生用梅州话说:“这是廉价翻鹿皮鞋,它会变,用湿布一擦又是黑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