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评:非法养生机构,不能等出了事才查处
北京市民张先生去年在某美容美发中心接受针灸和踩背等服务过程中脑出血,病发后失去了行为能力,支出了50余万元医疗费。近日,张先生将该美容机构诉至法院。经鉴定,针灸治疗与张某脑出血之间构成间接因果关系。记者调查发现,从事针灸美容的机构鱼目混珠,大部分不具备行医资质(1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最终谁要为张先生的不测买单,还需法院审判。鉴定的结果至少告诉我们,美容养生机构对此难脱干系,近些年,与美容养生机构有关的伤亡案例不时见诸报端,令人闻之骇然,乱象引起公众关注。
养生并非谁想做就能做,即使是为了放松的养生,也需要资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和中医药法规定,医师经注册后,才可在已登记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计委也明确界定,针灸、注射、牵引、中医微创类技术等都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一些未取得医疗经营和执业资质的美容养生会所如从事上述医疗行为均属于“非法行医”。
而生活中,打着中医旗号提供针灸、刮痧甚至做小型手术的美容养生机构并不少见,甚至向顾客承诺能治疗多种疾病、鼓吹神奇效果,真正取得合法从业资格的并不多。如果因此身体受损,如张先生,可以通过司法鉴定确认后诉至法院索赔,还算维权有路;而如果产生的副作用不够明显,无法认定为非法行医所害,或缺乏充分的受害因果关系证据,很容易陷入索赔无门的境地。危害大且维权难,因此,与其将辨认合法与否的压力拖至消费环节,不如在执法环节加压加码,及早从资质核查入手查办处理非法养生机构。
从新闻报道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集中整顿”“专项治理”“净化行动”,查处了一批非法行医机构,分别依规停工、整改、罚款、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一时间有效遏制群众受非法中医侵害事件的发生。这种运动式执法能震慑一时、规范一片,但只要没发生致命的案件,小门脸儿经营的养生机构被处罚整改后极易重操旧业。若无长期高效的常态化执法,恐怕很难挡住牟利的步伐。
因此,在打击养生类非法行医的工作中,一要“勤”,责任部门不妨把细致严密的日常排查列入日程,将监管常态化、制度化,不留死角;二要“严”,对涉嫌非法行医的案件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线索确保移送公安机关,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谨防“以罚代刑”后轻松卷土重来。总之,想扫除干净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