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王行最:打赢扶贫攻坚战 离不开互联网

原标题:王行最:打赢扶贫攻坚战 离不开互联网

互联网优化公益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

新京报:你认为,互联网对公益和扶贫带来了什么变化?

王行最:过去的公益,捐款人只能通过非常有限的媒体信息,了解需要帮助的人群,然后联络、汇款、实施善举,对自己爱心的流向、用途也不清楚;希望得到帮助的人只有得到媒体的关注,才有可能获得关注,进而得到帮助。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求助者可将自己的求助信息发在网上,捐赠人可通过橱窗式的展示,了解每个求助项目的详细信息。移动互联网让公益捐助不再受单一通道的制约。互联网可以让公益项目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抵达贫困人口。

新京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过去的工作中,是如何应用互联网进行扶贫领域的相关工作的?

王行最:从筹资角度来看,互联网为公益捐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过去每年的大额捐赠和公众捐赠占比一般在8:2,而自从互联网广泛应用以来,这个占比转变成6:4,公众捐赠资金仍在逐年递增。

从项目实施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优化了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让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举个例子,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建电商扶贫项目——善品公社,通过电商手段和社群联结,赋权消费者推动团体共同购买农户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实现增收脱贫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截至2017 年底,项目累计受益农户达10000户。

“信息技术的加持让农村信贷服务更加专业”

新京报:你奔走推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中和农信的负责人,也吸引了许多商业资本,这些工作是否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王行最:2009 年,中和农信开始自主研发网络版的信息系统;2013 年,公司开发基层信贷员的终端APP,使信贷员可以在农户家里完成所有信息采集并及时上传;2018年,中和农信推出了客户端的APP,农民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提交贷款申请,十分钟即可实现提现。

中和农信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不断投入是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信息技术的加持,就不会有专业化、高效率的机构运转和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也就不会有社会资本的投入。

新京报: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完善农村信用贷款,互联网是否有助于你目标的实现?

王行最:互联网技术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在提高风控能力及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获得性等方面潜力巨大。我们也希望借助技术的力量,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为农户带来更普惠、更便利、更安全的优质金融服务,使更多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数字金融的红利。

“离开互联网,扶贫领域的很多事情都难以想象”

新京报:你对未来几年的扶贫工作有什么期待,可否结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谈一谈?

王行最:首先要加大资源投入量。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其次,扩大建档立卡人口受益面。在2018-2020三年预计120个贫困县的940万人次受益。第三,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联系纽带和工作平台作用,预计2018-2020年,带动1000 家企事业单位、3250 万人次的爱心人士捐赠支持参与脱贫攻坚,这些工作离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要想完成难以想象。

采写/新京报记者吴为 编辑王中新 校对 范锦春

图片/受访者供图

相关阅读:
孙丕恕:数据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下一波红利 凌晓峰:三年内应该可以买到便宜的自动驾驶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