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粮票永远夹进收藏册(中国道路中国梦·生逢改革时)

原标题:把粮票永远夹进收藏册(中国道路中国梦·生逢改革时)

每一个触手可及的改变,都是改革开放的注脚,都是生活更美好的证明

打开我的收藏册,最显眼的收藏品要数几十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之所以还珍藏着这些老物件,是因为这既承载着成长的记忆,也蕴含着家庭的欢笑和泪水。

从我懂事起,大人们聊天时谈论的话题,经常是凭票购买生活物资。那个时候,不仅穿衣凭布票和棉票,吃饭也要凭粮票、油票、肉票、蛋票乃至白糖票。但粮票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的“免费餐券”,而是持有“粮食供应证”的城镇人口才能使用的凭证,让我们这些农村娃特别羡慕。这张长不过两寸、宽不到一寸的“有价票证”,影响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初中毕业时,县里一纸录取通知书,让全家人都很高兴。凡是被县一中录取的学生,户口及粮食关系可以转到县城,但每个学生家庭必须向县粮站上交800斤小麦,方能建立商品粮供应关系。可当时正是家中缺粮的时候,全家9口人只分到2800多斤带皮的粮食,主粮小麦还不到1000斤。但父母亲非常果断,宁愿全家人吃粗粮捡野菜,也不让我错过求学进城的机会。

记得去县城粮站交粮的那天,父亲借来一辆大木轮的牛板车,找来5只麻袋把家里仅有的两个盛小麦的盏子舀了个底朝天,大清早啃了块豆面饼就匆匆出发。去县城的路不好走,父亲赶着车,我坐在木板车的麻袋顶上。走到一处灌溉水沟时,由于小桥垮塌失修,父亲只好卸下几袋粮食,赶着牛车从沟里硬闯,结果还是陷进了泥潭,我和父亲挽着裤腿下到泥沟里又抬车又拽牛,幸亏有过路的熟人帮忙才把车拉了出来,几个人满身都是泥浆。回来的路上,父子俩坐在牛板车上相对无言,看着颧骨凸起、脸颊凹进、体格消瘦的父亲,听着板车木轮碾压鹅卵石发出的刺耳声音,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暗自下定决心,等我领到粮票一定让父亲进城有饭吃。

读高中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省出面值十几斤的粮票交给父亲,但他执意不要。后来,1978年冬天我应征入伍,离家前我特地赶到县城,把几年来积攒的“地方粮票”统统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一齐交给父亲。但父亲也没舍得把这些“粮票”兑换成粮食,而是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岂料,这些粮票最终没能派上用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乡很快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连年大幅提高,市场上粮食敞开供应,这些粮票最终又回到我的手里,变成了收藏品。

现在,作为一名四海为家的筑路人,在每次返乡时,我总能看到巨大的变化。记得工作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就发现,当年运粮食的木轮牛板车不见了,换成了胶轮架子车和手扶拖拉机。后来惊喜更是一波接一波:有方向盘的“铁牛”取代了田间劳作的耕牛,新建的柏油马路直通家门口,自来水、宽带网接到了每个农户家中……可以说,每一个触手可及的改变,都是改革开放的注脚,都是生活更美好的证明。不过,我还是一直珍藏着这些粮票:既为了铭记那段岁月,也为了感谢改革开放的时代。

(作者为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员工)

相关阅读:
勇立潮头创新篇(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 北青报社评:进博会彰显中国扩大开放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