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易碎的网红经济,经受不住内容转型的考验

原标题:易碎的网红经济,经受不住内容转型的考验

一位名叫小吴的房地产经纪人,在理发店挨宰,报警后上电视却因夸张的眉毛与表情包而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当时的他说自己走红后不会接广告,现在却“食言”了,四处出击,上综艺节目,被购物网站聘为主持人预报天气,拍手机广告……

小吴的爆红几乎符合一切互联网造星条件:出身草根、偶然事件、审丑美学、消费狂欢……但经历了数年的互联网历练之后,网友在对待类似小吴这样的网红时,也多了理解与宽厚的对待,多数网友觉得,小吴接广告并没什么问题。

无论从小吴相对贫困的家境,还是从人性的真实一面,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小吴接广告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他的“食言”并不会给别人造成多大困扰,也没必要因此上纲上线批评他。在面对稀缺的机会时,恐怕少人有勇气拒绝外界的诱惑。互联网给少数底层青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他们挤进一条打开的门缝时,别人也不忍心强行把这道门关上。

给小吴提供工作机会的广告商们,也有他们的理由,其一,他们付给小吴合理的报酬,其二,他们获得了预期的流量,这符合商业运作规律,只要小吴的广告内容说得过去,不触及观众能接受的底线,旁观者的指摘,也就仅限于表达一种观点。

但这个事情,总有不对劲的地方,它让人觉得不安、浮躁、甚至恐慌。安迪•沃霍尔的预言“每个人都可能成名十五分钟”,正在被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扩展。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制造大批的网红,将“每个人”的含糊定义变得更加清晰准确,而“成名十五分钟”的时间概念,则被拍扁、拉长为15小时、15天甚至更久。

早一代的网红,人们能记住的,大约只有芙蓉姐姐、罗玉凤等少数几位了。后起的网红如Papi酱、王菊,虽然还在继续自己的事业,但已经失去了聚焦功能。在王菊走红时,当时就有媒体撰写深度文章,用了《王菊红不过三天》这样的文章,为全民谈论王菊定了性。

由此,网红经济的爆炸性、短命性、功利性特征,便成为网红的宿命。抓紧走红时的每一分每一秒进行变现,已经成为网红以及网红背后运作者的共识,在2200万元拍卖Papi酱广告后,操局者罗振宇的“我就是要一次榨干网红的剩余价值”,现在看来,已经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之一。

网红作为个体,围绕他们产生的话题是有热度的,而作为整体,以网红为驱动力的内容生产,却是空洞、匮乏、无聊的。网红的成名大道宽阔而通畅,但网红的内容转型却狭窄而崎岖,每到转型路口拐弯,大道就变成了悬崖,几乎无人例外全都跌了下来,消失得无影无踪。

网红与内容的皮肉分离,使得网红只能是虚飘的、易碎的。会有人觉得,拿内容来要求小吴这样的网红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小吴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一名房地产经纪人变身成才艺压身的艺人。但如果绝口不提内容,其他站在塔尖的网红,就永远不会摆脱成名路径依赖,没法跳出网红陷阱,最终被大浪淘沙。

在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给观众留下印象的酱爆这一角色,也有网红特征,但他却没走网红路线。成功的形象塑造,进入电影的整体成为创作的组成部分,使得酱爆有了演员的身份。假以时日,他有机会成为黄金配角。这里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参与作品,哪怕只是微小的陪衬,也会随着作品生命力的存在而延长人们对他的印象。

而在整个网红经济体系里,缺乏长远规划,尤其是对形象的珍视,向内容的转型。有消息称,之所以小吴接了那么多广告,是因为背后有经纪公司在帮着运营。尽管对于小吴能否进入娱乐圈,能否进入内容生产体系,几乎无人抱有期望,但假若有了公司背景,还是期望看到一种节制性的运营思维,别把小吴“一次榨干”,这样的话,无论从小吴个人利益还是公司利益来说都是好的。

如果连小吴都重视起形象管理与长久价值,那么整个网红经济便会扭转方向,像曾经的电视选秀节目中出来的草根那样,为娱乐圈提供新鲜力量,并留存几位有创作能力的中坚人物。其实不乏网红具备足够的实力,他们与早期出道的选秀红人并无太大差异,只是整个网红经济幕后的操盘手们,制造了恐慌性的消费节奏,从根基上在破坏网红经济。

由此形成的网红文化,也渗透到了各个层面,有不少学生认为成绩不再重要,大不了以后步入网红界,当一名主播就能赚钱。网红文化也波及了其他创作层面,电影在请网红,文学写作也在靠拢网红路线……网红模式本身虽然不创造值得留存的内容,但却对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飓风般的破坏,这才是令人忧虑的地方。

□韩浩月(评论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陆爱英

相关阅读:
逆行被堵反逼的哥下跪?“社会人”出来混也是要还的 以赌博敛取巨额钱财的副省级 他是第一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