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长春“变道超车”
制图/聂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于2017年支持在12个城市(经济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指导和支持这些城市以改革创新促进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日,有关部门组织对示范区2017年工作进行评估,长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获评优秀等次。这是对我市近年来坚持“立足吉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维,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努力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肯定。
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中,我市狠抓创新驱动、对口合作、绿色转型,在营商环境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探索了一批值得同类城市借鉴的经验做法。
近两年来,长春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通过优化环境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位长春,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制度创新发力
提速审批效率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为破解长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失衡、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等瓶颈,我市直击病灶、精准施策,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靶向治疗”。
市委、市政府从2016年启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再造政务服务新模式紧密结合,扎实推进改革。两年多来,全市上下汇聚于改革大旗之下,坚持“把方便带给群众,把服务交给政府”理念,以“受审分离”为制度核心,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构建了全新的政务服务模式。
——全面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在两年前就已实现的审批时间51个工作日基础上,我市于今年5月提出“力争在100个自然日完成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并以此为范本推广到所有项目审批领域,比国务院要求的120个工作日进一步缩短。7月27日,长春三友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拿到了三友国际环保产业园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是长春提出“力争在100个自然日完成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新目标之后,第一个走出审批全流程的项目。
——启动重点企业审批服务快速通道,进一步保证重点企业在行政审批方面更方便、更快捷,更好地拉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该通道依托“一网、一门、一次”行政审批平台,在市、区两级16个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进而形成全领域、全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审批制度体系,为全市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现“一窗受理、一次申报、后台流转、3天办结”。企业开办实际用时压减到3个工作日,比国务院对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企业开办时间8.5个工作日的要求,又压缩了5.5个工作日。各环节耗时极大压缩:企业设立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印章制作、申领发票并联办理1个工作日办结。
降低运营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首要切入点就是降成本。为此,我市在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的同时,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基础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近两年来,我市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中,通过事项标准化建设,累计缩减审批流程235个,减少审批环节888个,取消申报材料1750个。
工商部门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部门之一。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工商局围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准入便捷性。注册资金从实缴制变认缴制,为创业者减了负、松了绑;审批事项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为创业者提供了便利。2014年至今,工商前置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226项减少到目前的32项;一照一码从“五证合一”到“多证合一”,减少的是证照和企业的办事成本,增加的是政府的服务能力和企业、群众的获得感;自2018年2月全面推行简易注销至今,我市通过简易程序注销企业5167户;“证照分离”从准入到准营,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这项改革自2018年5月25日在长春新区实施以来,共办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4065项。
优质营商环境
助力产业转型
政府把台子搭好、把政策给足,投资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产业自然会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优越的环境吸引企业纷至沓来,为长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添动力。
在经开区,亚洲宇航集团AAC无人机项目,从项目洽谈到投资落地仅用了26天;在长春新区,长春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从落户到开工仅用28天;在宽城区,长春宜家家居有限公司成功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用时不到2个工作日,创下外资企业在长春开办最短时限的新纪录……一个个高效率、好口碑的发展案例,在长春不断涌现。
据市商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引进省域外内资项目333个、资金70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0.3%;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 63.1%。我市纳入省签约项目调度系统的项目个数、到位资金总额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等均居全省首位。招商引资增量持续扩大,活力进一步迸发。
据市工商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0.54万户。从行业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新增8238户、4970户、3384户。市场主体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市场中不断汇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