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季报扣非净利降八成 科大讯飞争议中期待破局
本报记者饶守春北京报道
乘着人工智能(即“AI”)蓬勃发展的东风,科大讯飞(002230.SZ)成为A股的耀眼明星,但同时也不断迎来外界的关注与争议。
10月23日晚间,科大讯飞披露了2018年三季报。财务数据显示,与过往多个季度类似,在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并创下史上最佳业绩之后,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面临尴尬的境地,前三季度仅有2462.67万元,同比下滑79.75%。
科大讯飞方面解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的下滑在于研发费用的持续上升,以及随着人员增长而带来的管理费用增加。但同时,科大讯飞方面认为这些费用成本的增加,却将对公司下一阶段盈利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与业绩相比,科大讯飞曾经一度长红的股价却在近一个月来持续走低。自9月以来,科大讯飞股价下跌幅度达到28.49%。也正因此,公司有关高管在宣布终止减持计划的同时,又宣布将增持不低于2500万元。
业绩受争议
根据科大讯飞10月23日晚间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今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83亿元,同比增长5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29.94%。
其中仅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就实现营业收入20.73亿元,同比增长61.43%;净利润8850万元,同比增长44.29%。
同时,科大讯飞还预测2018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望达到4.35-6.52亿元,同比增长0-50%。
这是一份表面看上去颇为亮眼的财务报表,但与此同时,争议随之而至,焦点则在于科大讯飞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为2462.6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更下降79.75%。只计算第三季度,则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443万元,同比下滑89.65%。若再不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其主营业务经营利润只有616万,经营利率仅为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非经常性损益金额高达1.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政府研发补助以及处置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子公司少数股权,金额分别达到0.57亿元和0.59亿元。
科大讯飞方面解释,当前正值AI爆发的关键窗口期,公司持续加大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生态体系构建的投入以及在教育、政法、医疗、智慧城市等重点赛道的市场布局投入,由此前三季度员工规模增长较快,带来管理费用的提升,直接导致前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滑较多。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研发费用总额达6.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45%;销售费用总额1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75%。
对于科大讯飞的三季报,平安证券计算机分析师闫磊10月24日表示,公司收入规模扩张迅猛,但人员大幅增加和高投入对利润释放形成了明显的压制,全年扣非净利润仍大概率承压。
“盈利能力来看,前三季度毛利率为48.83%,相比上半年49.91%和去年同期49.66%均略有下滑,但考虑到收入规模的迅猛扩张,公司展现出的盈利能力依然平稳。”闫磊称。
同日,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婉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涉及的三季报相关问题。
高管增持忙
在披露三季报后的10月24日,科大讯飞股价下跌2.23%,收盘报22.77元/股,最新市值为476亿元。
在22日伴随A股集体飘红而涨停的科大讯飞,在此后两个交易日中股价再度下跌,而自八月底以来,其股价更是从31.55元/股持续走低,迄今跌幅接近三成。若自去年11月下旬的高点49.75元/股开始计算,则在不到一年时间中,其股价下跌幅度更是达到54.23%。
伴随着股价下跌的,是科大讯飞连续面临的外界争议,比如“同传造假”、“涉足房地产”等。
10月24日,在“2018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现场,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对“涉足房地产”的消息再次进行回应,表示:“科大讯飞不做房地产,我们没有房地产的收入,如果讯飞做房地产,我们早就发(财)了。”
不过,尽管科大讯飞总在第一时间便对外发声对传言予以回应,但仍无法彻底消除影响。在此基础上,公司高管也随之采取增持的措施,以表达对企业未来的信心。
10月16日和17日,科大讯飞连续发布了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以及全体高管自筹资金提前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拟增持股份的规模合计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刘庆峰的增持计划为不低于1200万元。
作为科大讯飞的第二大股东,刘庆峰目前持股1.5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7.53%,在担任董事长职务外,还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而在日前,科大讯飞则在互动易上表示,公司上市10年来,刘庆峰从未减持过一股公司股票;总监以上高管没有一人离职,正是基于共同的产业理想及对讯飞未来发展的信心。
与增持对应的,是科大讯飞相关高管随之宣布取消此前定下的减持计划。10月13日,科大讯飞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二级市场的情况,包括董监高在内的6人,决定取消今年4月预披露的减持计划,其中四人则由减持改为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