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国务院于2022年2月21日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带来《关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推进老龄守护的若干建议》议案。他表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体系日益完善,各地正积极开展各类科技适老服务的创新:在天津、安徽等地,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老年人关爱能力,运用智能预警模型,实现对老年人的“7x24”小时闭环安全守护;各种智能养老相关产品不断涌现,例如智慧大屏、智能摄像头、陪伴机器人等。
但是我国养老服务在适老化服务、智慧康养、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一)老年人“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二)老年康复产品的智能化、实用性仍需要提升。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家用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已开始应用于老年群体的康复训练、健康理疗和安全监护,但是产品普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智能产品的人机交互能力普遍较弱,不具备像人一样的共情交互能力;陪伴机器人的行走、辅助生活服务、辅助康复训练等功能可用性较弱。
(三)老年陪护关爱有待提升。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人,他们的陪伴及情感需求不容忽视。
(四)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加强。健身馆及文化交流场所因年龄条件限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的健身及社会活动,使得老年生活丰富度不够,缺少幸福感。
刘庆峰认为,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社会,应充分利用智能等先进技术。参考部分地区的探索经验,他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建议民政部牵头联合工信部,设立专项,开展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应用试点,支持相关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建议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陪伴关爱。
建议科技部牵头,设置陪伴机器人专项,支持相关的多模感知、情感计算、主动对话、虚拟形象等相关关键技术与陪伴机器人产品研发。布局创新平台,支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三、建议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扩大老年文化服务和健身服务供给,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围。
建议民政部及文旅部给出指导意见,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中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权益。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修改完善相关规定,为老年人的健身娱乐等服务提供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老年群体的活动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