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由美育抵达精神高地(美育)

原标题:经由美育抵达精神高地(美育)

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审美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美的历程深刻内在于人类精神历程,因此应在精神建设意义上倡导审美和艺术的功用

人的精神活动由理智、意志和情感构成,教育所追求的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而不是对立或割裂。归根结底,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关乎人的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宽阔视野深刻领会美育内涵,在教书育人中不断与庸俗、功利主义的不良风气做斗争,确立良好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

不久前,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地位。这一论断的深刻意义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入手加以认识、领会。

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社会史不等于自然史,人类发展不仅是自然进化过程,更是在文明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历史。马克思还指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与自然界的动物不同——人有“本质力量”。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为“精神的力量”,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就是“初心”,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在读《伦理学原理》笔记中所谓“立此大心”。

习近平同志曾深刻论述中国人的特质、禀赋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讲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教育所面对的首先也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必须从精神建设高度去理解教育工作。

美育是“全人教育”有机组成

精神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等于智育。德国哲学家康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知识、意志与情感,即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或科学、伦理与审美。康德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教育和学科体系划分的基础。但我们必须看到,正是康德的这种划分无形中造成知识、意志与情感的对立,审美和情感领域日益与知识和道德领域疏离,随着现代学科体制建成,在“审美无功利”和“艺术主体性”教条、规范的支配下,艺术和审美日益沦为一个只追求个人感受和形式技巧的领域——通过回顾“美的历程”,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个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中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实际上,审美领域与知识和道德领域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更是难以用学科规范硬性划分的。审美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美的历程深刻内在于人类精神历程。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例如柳宗元、刘禹锡等,既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更是思想家;王安石既是改革家,也是文学家;《红楼梦》是著名的艺术作品,其中也浓缩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亡史;鲁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革命家。因此,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社会意识,而不是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伟大的艺术作品必须有深刻的思想、深沉的人类命运担当,而不是沦为狭隘的感受抒发和技巧展示。

鲁迅强调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就是在精神建设意义上倡导审美和艺术的功用,批评学科孤立的倾向和“审美无功利”的执念,他所说的“文艺要为人生”就是主张在审美领域中必须反对割裂艺术与思想和道德之间关系的肤浅论调。鲁迅当年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反思学科藩篱、发展文学艺术教育,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正是由于人的精神活动由理智、意志和情感几个方面构成,因此,教育所追求的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而不是对立或割裂。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与理智的增强,并不必然意味着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比如为职业考虑重视法律与经济,蔑视诗歌与艺术,重智育而轻体育、美育,这就是让学生去做违背和压制自己自由意志和情感的事情,以这种扭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畸形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文化高低和才智大小这两件事情不是一致的东西”,有书本知识的人未必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有理性知识的人未必有热情、意志和信仰。因此,文明的进程不仅是提升劳动者素质、文化水平的过程,也是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不断提高自己热情、信仰、觉悟与意志力的过程。知识并非知识者的特权,劳动也绝非劳动者的宿命,而出路就在于知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据此,毛泽东同志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新中国教育的方向。

美育要面向伟大复兴时代

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今中国与世界重大问题的生动典范。

今天,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发生空前变革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决定我们改革与革命的空前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同时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深刻理解社会经济生活变革、政治生活变革与精神生活变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求我们始终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高度,理解当下和将来的教育实践工作。

同时,伟大的实践尤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艺术的、道德的、哲学的——这些关涉社会意识的领域是马克思所谓无形的、“极为庞大的领域”,其发展变革往往极为复杂、缓慢。这就决定精神生活的培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

历史上,资产阶级曾经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也面临推动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变革的严峻任务,这令人想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随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降临,整个欧洲的精神都被败坏了,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既没有“高贵的意识”,也没有“卑贱的意识”,因为无论高贵者和卑贱者所追求的无非都是金钱与权势。这种精神异化在艺术和审美领域发展到顶点,表现为资产阶级极端“媚俗”的审美趣味。黑格尔认为,精神异化发展到极端,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因此,正是这个精神生活“极端庸俗化”的时代、这个艺术极端“媚俗”的时代在呼唤真正的艺术、严肃的哲学和思想,而当时德国哲学、思想和美学的使命就是与这个“绝对圆滑的时代”做斗争,即以真理和伟大艺术的力量,去战胜“这种有自知之明的紊乱意识所做的诡辩谈吐”。

正是怀抱着这样的志愿,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为先导,开始创造关于逻辑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庞大精神体系。但事实证明,黑格尔的庞大体系并没有真正完成社会意识的整合,他所努力构建的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大厦在他身后无望地倾覆了,他的美学体系也被“丑学”所替代。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在变革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并没有能力完成对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变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和审美,在解决物质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严重不平衡这个根本问题上暴露出局限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揭开人类历史发展新篇章。这既是物质生产力大发展的新时代,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仅是指在物质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更是指在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为人类推进文明,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技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深刻领会。

美育承载精神文明建设重任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要“礼乐之制”“乐以和人”,思想意识形态工作诉诸人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充分调动情感力量,需要讲究“润物细无声”,需要凭借感人、动人和心悦诚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审美在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决定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

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关乎广大青年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必须认识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的问题,始终是我们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是有鲜明针对性的,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时期、一些地方,某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思想偏差。他们往往以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甚至以为经济是“实的”,精神文明是“虚的”,要出政绩,就要抓“实的”,甚至还有人主张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发展“让路”,从而放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对社会风气庸俗化不闻不问,乃至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只要给钱、撒钱,就一定能上得去。其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便是只重视智育,简单以分数、论文、物质奖励作为指挥棒,忽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也忽视美育、体育,忽视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而这些都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果说经济的标准是穷与富,伦理的标准是善与恶,知识的标准是真与假,那么,审美的标准就是美与丑。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上述价值标准问题。实际上,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美,才能真正辨别丑并与之斗争。

教育关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大脑具备诸种重要能力,如知性、感受、直觉、想象力、创造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是指这些能力的协调、平衡和全面发展,从而使我们成为全面的人。正是在保护和发展这些能力的过程中——特别是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自然之壮美、多样性和严酷;在美育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人性的美好、缺陷和贪婪,反思自身问题,并学会斗争与宽容。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宽阔视野加以深刻领会: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高度,切中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这个根本问题,需要从这样的站位和高度,切实找到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在教书育人中,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不良风气做斗争,确立良好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相关阅读:
中国考古学大会聚焦古代文化交流 台铁脱轨系列列车高风险早有征兆 防灾专家曾拒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