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江源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原标题:长江源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驱车从格尔木市区向南沿109国道,驶入长江源村,村口矗立着极具藏族特色的大门,大门两侧是藏式风格的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宽阔的马路两边,随风招展的五星红旗随处可见。 “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处处洋溢着和谐团结的音符,村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民族团结。

构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格尔木是长江源村村民的“第二故乡”,原先他们生活在遥远的唐古拉山。2004年,全村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卖掉牲畜,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在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更尕南杰在当选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时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藏族老党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民均为2004年响应国家号召退牧还草的三江源搬迁牧民。为了让村民们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针对长江源村全部是搬迁移民的实际,长江源村三委班子及时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召开座谈会,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中央维护藏区稳定的决策部署。

“长江源村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分工,村三委成员人人有责任、有目标、有事做,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村委委员们还经常找村民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对村里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的支持,使他们团结在村两委班子的周围。”更尕南杰说,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关心村民的疾苦,解决村民生活中的困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人心齐了,矛盾少了,只有人人维护民族团结,集体经济才能发展,村民才能富裕。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长江源村

2008年7月的一天,70多岁的藏族阿妈宗阿在给女儿倒茶时,突然眼前一黑,重重地摔倒在地,失去知觉。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躺在床上的女儿顿时被吓蒙了。几分钟后,她大声呼叫起来,闻声赶来的邻居和更尕南杰将宗阿送往格尔木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住院的十几天里,检查费、治疗费总共花了三千多元,更尕南杰自己就帮宗阿付了一千多元。这对可怜的母女让更尕南杰十分揪心,宗阿出院后,更尕南杰便为她写了申请,跑前跑后帮她办理一切手续,在更尕南杰的协调下,宗阿终于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过上了老来无忧的生活。

搬迁牧民赞木拉因妻子有病在身,四个孩子尚且年幼,赞木拉无法外出打工,一家六口人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搬迁补助度日,生活十分艰难。更尕南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他想着赞木拉家的面快吃完的时候,他会及时为赞木拉家送去面粉、大米、清油,每到节庆日,他也会提前把钱送到赞木拉手中,让他为孩子添置新衣,为妻子购买补品。

受更尕南杰帮助过的人远不止宗阿和赞木拉。自从2004年长江源村建成至今,更尕南杰仅用于帮助村里贫困群众的钱就达一万一千多元。

长江源村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将民族团结创建与维护民族团结、治安稳定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做守法公民结合起来;与扶贫帮困、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具体困难问题结合起来,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团结一心谋发展

走进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民七第家的小院,小院里干净整洁,政府给盖的房子旁七第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另盖了一间房,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生活在宽敞明亮的新家里。

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长江源村村民离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大草原,搬迁到格尔木市居住后,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想致富,还得发展后续产业。

2008年,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政府结合牧民的特长和长江源村的特点,在村里建起嘛呢石雕刻车间,并开办长江源藏民族风情园。目前,长江源村村民开起了民族风情园、家庭宾馆、小卖部、小吃店,村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先后建起扶贫宾馆、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后续产业从无到有,初显效益,住房得到了保障,医疗养老更是不用愁,现在的村民满满的都是精气神。

有了和谐的土壤,自然就能绽放出团结之花。在雄伟的昆仑山下长江源村内村民们亲如一家,助人为乐,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因为这种团结,因为这种大爱,民族团结之花时时怒放……(张庆)

相关阅读:
【省国土资源厅】我省砂石资源专项检查成效大 16家上市钢企三季度业绩全部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