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领导真住臭水边 治污思路自然开了

原标题:领导真住臭水边了,治污思路自然开了 |新京报快评

文 | 孟然

臭水边上迎“贵客”。近日,生态环境部“两微”发布消息称,汕头市“四大班子”成员住到了被严重污染的练江边上。

今年6月中旬,中央环保第五督察组曾就练江的污染整治专门到汕头等地下沉督察。督察发现,对于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留下的13个整改项目,汕头市一个都没有按时、按要求完成整改;在汕头“回头看”时所看过的河流均是又黑又臭。

督察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建议汕头市领导们住到老百姓旁边,直到水不黑不臭。

现在汕头领导当真住到了臭水边。按照汕头市委、政府的要求,汕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每天安排班子成员到潮阳区或潮南区练江流域黑臭水体边上驻点整治;包干练江流域(汕头段)15条支流的市领导每月要安排专门时间到包干支流现场驻点办公;驻点时间直至这些领导包干的支流水体稳定消除劣V类。

练江本是粤东地区的母亲河,曾是沿江两岸居民的饮用水源,因“河水清澈,蜿蜒如一道白色丝绸”而得名“练江”。

如今,“白练”变“墨河”,积重难返。广东环保部门监测显示,自1998年起,练江水质就一直是劣V类,“黑臭”长达20年,被广东省环保厅定性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督察组从练江支流里打出的水如墨汁一般黑。 图片来自法制网▲督察组从练江支流里打出的水如墨汁一般黑。 图片来自法制网

练江污染之重,比起用需氧量、氨氮浓度、重金属、辛基酚等数据来说明,沿线居民的直观感受恐怕是最能说服人的:远看黑不溜秋、近闻臭气扑鼻、水里鱼虾难觅、水边垃圾成堆,可谓是黑!丑!毒!脏!

也因此,领导们在江边办公,比起查数据、听汇报来得直观得多;也只有领导像民众一样,瞧着、闻着、慌着、气着,他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真正下决心治污。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套在这件事上就是身在练江边、面朝一江“臭水”才能唤醒装睡的环保意识,倒逼着想办法,谋出路。“四大班子”在臭水边一日不走,对上是决心,对下则是压力,想必也能够激发基层治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韧劲。

“重病须用猛药”,治理练江污染并非易事,非刮骨疗毒、经历阵痛才有可能浴火重生。

练江污染与当地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汕头“两潮”地区,各个村镇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典型的如潮南区“电子垃圾之都”贵屿镇的电子拆解行业、“中国内衣名镇”潮阳区谷饶镇的纺织印染行业。这些行业本身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垃圾、污水,但长期以来却缺乏完善的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消化”设施,练江就成了公共下水道,加上练江本身缺乏洁净的生态补充水源,最终成了一滩“死水”。

而即便练江污染亮起红灯已经长达20年,但治污领域却是“一拖再拖”。2015年,广东省制定《练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照方案,推动流域内纺织印染企业入园集中治污是关键举措,原本预计产业园2017年底建成投产。可最近记者走访发现,潮南区产业园仍在基建,而潮阳区目前还在论证。

“四大班子”在臭水边驻点整治,立下了军令状,也表明“拖”字诀不中用了。住在臭水边的领导,日日品尝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苦果,才能建立起紧迫感。毕竟排污管道早一天贯通、污水治理厂早一天运行,污染企业早一天关停、搬迁,民众就能早一天与污染告别。

说到底,治污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民心所指。练江的污染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住在臭水边的领导也是一个生动的注解。它提示有关部门、地方领导,无论如何回避、拖延,环境污染的“坏账”抹不去也赖不掉。唯有与民众一道直面“臭水”,才能明白为什么“带污的GDP”如此令人深恶痛绝,才能真正紧迫起来、行动起来。

□ 孟然(媒体人)

相关阅读:
新京报谈冰释前嫌案:司法公号勿自造“舆论审判” 媒体谈主任给副主任评奖:程序瑕疵别影响奖项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