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一周军评:寻呼机爆炸事件,从核威慑联想到供应链、信息网络威慑……

原标题:一周军评:寻呼机爆炸事件,从核威慑联想到供应链、信息网络威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席亚洲】

本周,黎巴嫩发生的寻呼机爆炸事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围绕这次袭击行动,还有很多迷雾笼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攻击手段已不是针对敌方作战人员,就目前以色列的行动来看,其目的也并非军事行动的一部分,而是以引起黎巴嫩民众恐慌为主要目的。

这实际上完全符合联合国大会在1994年以来重申的关于恐怖主义定义的主要内容,即“企图引起公众恐慌的犯罪行动”,按照国际社会此前的共识,应当可以认定为恐怖主义行动。不过作为现代恐怖主义的发源地,如今的以色列自然不在乎这种谴责;但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次行动并不会给以色列带来长远利益,他们迟早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一周军评:寻呼机爆炸事件,从核威慑联想到供应链、信息网络威慑……

寻呼机爆炸事件现场之一:在寻呼机响起后,下意识拿起寻呼机查看信息,然后发生爆炸。

首先梳理本次行动的已知信息,就技术而言,以色列的寻呼机炸弹还是有其特色的。目前来看,他们很可能是在寻呼机的电池部分(这款寻呼机外壳为焊接制造,不可拆卸,内部电池容量较大,充满电后可连续工作数十天)安装PETN炸药(PETN炸药本身也是常用的传爆药,比C4这类需要使用电雷管引爆、遇明火只会燃烧的塑胶炸药要容易引爆得多),利用这种炸药在205摄氏度环境下5秒左右就会被引爆(爆炸前部分分解并冒烟)的特点,省去了雷管,这样只需很少几克炸药,就能爆炸;再加上电池本身燃烧爆炸的威力,足以对佩戴者造成严重创伤。

另据报道,以色列还设置了在爆炸前寻呼机响铃震动,显示有信息,使佩戴者将其拿在手中观看,响铃后5秒爆炸;这一过程中寻呼机发烫冒烟,符合PETN被加热引爆时的现象描述。不管是炸伤手部还是头面部,或者直接在腰间、裤袋力爆炸,都足以造成严重创伤,导致佩戴者失能。而极少量的装药反而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即佩戴者受重伤需要救治、但轻易又不会当场炸死,从而给对手制造严重的医疗压力,也对其他人形成心理震慑效果。

后来第二波引爆的对讲机炸弹,也是类似的思路。从爆炸残骸来看,是将少量炸药安放在对讲机的电路板上,贴近对讲机的功率芯片,也可能是改装电路,使得对讲机在收到特定信号时过载功率芯片,产生高温以引爆PETN炸药。这是因为对讲机电池是可拆卸式,要确保对讲机在目标手中或者身上爆炸,就必须将炸药装在对讲机里而不是电池里。

至于黎巴嫩发生的其他爆炸事件,诸如手机、电脑、甚至理发电推子、汽车上的部分设备,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一种可能是以色列通过污染供应链的方式,将一些带有独立接收电路的电池混入黎巴嫩的电器市场,在维修过程中被装入这些设备,形成随机、无差别杀伤以制造恐慌。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零星的爆炸只是由于黎巴嫩电子产品市场并没有严格监管,导致其本身就会频繁发生电池爆炸事件,只不过恰好发生在寻呼机、对讲机爆炸时间点,实际上是过度恐慌。目前我们尚未看到这些零星爆炸事件的统计数据,比如到底有多少起爆炸,是否在同一时间爆炸等,所以也不能排除这些零星爆炸实为意外的可能性。

一周军评:寻呼机爆炸事件,从核威慑联想到供应链、信息网络威慑……

寻呼机内的炸药含量极小,但威力足以致残,导致受伤者失能,并使当地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

以军此次袭击的目标选择,也值得一说。有朋友认为,这次袭击对真主党军队造成的伤害并不严重,因为主要爆炸发生在贝鲁特及郊区,而真主党的“控制区”主要在南黎巴嫩,那里的爆炸报告相对较少。

这就得说一下真主党在黎巴嫩的政治形态,理论上真主党的直接控住区确实只限于部分地区,但其实际影响力遍及黎巴嫩全境,尤其是在贝鲁特。我们有朋友曾采访过贝鲁特的真主党官员,在《观棋有语》节目里也介绍过相关情况,真主党其实是学习了我们抗战时期的经验,即在“敌占区”建立地下组织,通过一大批能力较强、既能处理民政工作也有精干武装力量的干部,直接做基层工作,相当于我们当年的“武工队”。

袭击这些人势必会造成真主党至少在短时间内失去对黎巴嫩全境的实际控制,严重影响其快速反应能力,也失去动员民众、支援作战的能力。由于在长年斗争中,真主党这些组织都已建立了快速重建能力,所以替换这些干部的能力还是有的。通常条件下,一个干部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可以让相邻区域的干部暂时接管,但现在全部基层骨干同时倒下,这个替换过程肯定要更慢一些,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可能还真不是一些网友所说的,72小时内以军不进攻基本等于白炸。

真主党的损失是很大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只不过如果以军没有利用最初的“震撼效果”发起地面军事行动,72小时后真主党应该有能力组织起一套应急班子,虽然效率可能大打折扣,但不至于彻底失能。以军没有发起进攻,确实失去了最佳时机。

一周军评:寻呼机爆炸事件,从核威慑联想到供应链、信息网络威慑……

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基层政权依靠大量类似于当初我党在敌占区开战工作的“武工队”的基层组织,因此这次袭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足以严重削弱真主党对黎巴嫩全境的控制力

从目前报道来看,以色列这次行动据称是从5个月前开始,也就是“阿克萨洪水”事件之后,逻辑上这似乎是以色列的一次报复,只不过显然不是“合理”范畴内的行动。可见,在以色列眼里,所有反对以色列的人和组织都可以成为他们借机报复的对象,不管是巴勒斯坦的民众,伊朗的高官,还是真主党。

不过采取这种报复手段,与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狂轰滥炸相比,反映的不是以色列的强势,恰恰是他们行动手段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其中有美国的约束,通过对以色列手中倚重的美国武器的种种限制,使其无法“尽情”使用这些武器对真主党进行攻击。但这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限制以色列打击手段的还是真主党本身的战斗力,由于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防御体系经过多年经营,不是以色列空军的轰炸和地面进攻能够轻易搞定的,就像我们从目前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作战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攻坚作战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拥有技术上的代差优势和极大的兵力、火力优势,否则一定会陷入伤亡惨重且进展缓慢的情况。

以色列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是没有过尝试,但在此前的地面作战中已经尝到了真主党依托复杂工事体系拼死抵抗的威力。由于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在规模上有着根本性缺陷,无法实现如同美国人在海湾战争那样一天上千架次这样的打击力度,其实际攻击力度大概就是每天几十发重磅炸弹、几千发炮弹,如果从火力密度上来说,并不比俄罗斯攻击乌军阵地强到哪里去,而以军兵力显然没有俄军雄厚,伤亡忍耐能力也远不如俄罗斯。

以军的作战概念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尽可能发挥装甲部队的作用,以机械化部队来对付对手,凭借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力来减少伤亡,压制对手。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如真主党这样的反抗武装基本放弃与以军进行装甲硬碰硬的打法,当然这也不是主动放弃,而是他们没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庞大装甲部队,况且1973年的战争已经证明,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密、训练充分、武器先进的以军装甲部队比当时只能得到少量外援的中东国家和反以组织强太多。

所以,真主党、巴解组织在与以军的作战中只能充分利用城市复杂地形,使用步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导弹等装备进行对抗。早在1973年中东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一个现象,埃及和叙利亚的步兵部队在对抗以军坦克部队时的作战能力要优于他们的装甲部队,因为他们的装甲部队相比以军训练不足,即使装备性能相近,且拥有较大数量优势,真打起来也十分吃亏。反而是挖掘了战壕工事的步兵部队在火箭筒和当时尚属新式武器的反坦克导弹的帮助下,在以军缺乏炮兵火力掩护时,能给以军装甲部队造成巨大损失。

相关阅读:
以军闯入半岛电视台约旦河西岸办事处 要求其关闭45天 巴菲特继续抛售!2个月减持近8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