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民调领先特朗普,哈里斯“接棒”拜登后能走多远?

在宣布退选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内,美国总统拜登的民意支持率都要落后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当时,拜登是民主党假定总统候选人,他举行了很多竞选活动,但未能改变民调落后于特朗普的颓势。

然而,拜登于7月下旬宣布退选并推出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后,哈里斯一改民主党的民意落后之势,甚至出现了民调反转。根据美国集合民调机构FiveThirtyEight的数据,哈里斯接棒拜登后,全国平均民调几乎一直领先于特朗普。更为关键的是,多家民调机构数据显示,哈里斯在多个关键摇摆州的民调也略微领先于特朗普。

距离美国大选日仅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哈里斯和特朗普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9月10日,两人将站上辩论台正式交锋。面对正处于民意“蜜月期”的哈里斯,特朗普是否会遭遇类似拜登今年6月的辩论惨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焦点。但哈里斯的“蜜月期”能够持续多久,她又能否在11月的大选中击败特朗普,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哈里斯在关键摇摆州领先特朗普

今年7月21日,在党内重重压力之下,81岁的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退出今年的总统选举,并表示支持提名59岁的副总统哈里斯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获得民主党党内提名相当顺利,8月1日,她就获得了足够的党代表支持,锁定了民主党提名。8月5日,哈里斯正式获得民主党党内提名。

从全国民调上来看,她也没有辜负民主党人对她的期待。FiveThirtyEight数据显示,从7月24日至8月14日,哈里斯的全国平均民调一直领先于特朗普,且领先优势呈扩大趋势。8月14日,哈里斯的全国平均民调支持率为46.2%,比特朗普高出2.6个百分点。

另一家美国集合民调机构RealClearPolling的数据则显示,在7月27日至8月12日的时间段内,哈里斯以47.9%的平均民调支持率领先特朗普0.9个百分点。特朗普这一期间的平均民调支持率为47%。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0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在竞选集会上发表讲话。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0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在竞选集会上发表讲话。图/视觉中国

除全国民调之外,哈里斯也在多个关键摇摆州领先于特朗普。《库克政治报告》8月14日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哈里斯在大多数摇摆州都领先特朗普或与特朗普打成平手。这与5月份的调查结果完全相反,当时的结果显示,特朗普在关键摇摆州以稳固优势领先或打平对手。

在美国大选中,传统的红蓝州(注:红州代表支持共和党的州,蓝州代表支持民主党的州)已经不太受关注,总统候选人基本都将竞选重点放在摇摆州上,这些州的选举结果对于最终结果常常具有决定性影响。

《库克政治报告》于7月26日至8月2日开展的调查显示,哈里斯在七个关键摇摆州中的六个都略微领先于特朗普或至少与特朗普打平,包括亚利桑那州、佐治亚州、密歇根州、北卡罗来纳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只有内华达州目前特朗普略微领先于哈里斯。

这和《纽约时报》/锡耶纳学院近期的调查结果类似。《纽约时报》/锡耶纳学院8月10日公布的民调显示,哈里斯在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支持率为50%,而特朗普在这三个州的支持率为46%。

“对于民主党而言,哈里斯民调领先绝对是个好兆头。虽然最终的大选结果仍存在很大疑问,但哈里斯显然比拜登获胜的机会更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罗杰斯·史密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的“新面孔”哈里斯给民主党选民带来了热情,给民主党人带来了希望,因此她的民调数据比拜登要好。

但哈里斯能够领先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哈里斯不是拜登和特朗普。“大多数美国人其实强烈希望有一个新的选择,一个不是特朗普和拜登这两位年龄大、选民已经熟悉的候选人的新选择。”史密斯说,哈里斯就是这个新选择,因此不管有什么局限性,她都能给民主党的选情带来一定的刺激。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刘卫东有着相似看法。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哈里斯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后,民主党选情急剧好转在意料之中。“哈里斯民调能够领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选民对拜登太过失望了,因此他退选后不管谁接棒,选民对于新候选人的期待都会高于拜登。”他说,这其实并不意味着哈里斯的政策主张多么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新面孔。

“美国很多选民已经厌倦了拜登和特朗普的二老之争,对于这两位候选人都有不满。这个时候出现一个新选项,选民自然会更加关注这个‘新人’。”刘卫东表示,这对于民主党显然是有利的,但选民对于哈里斯的热情能够持续多久,目前还很难说。

9月电视辩论将成一大焦点

相比于已连续三届竞选总统且在2022年11月就宣布参加2024年总统选举的特朗普,哈里斯显然还处于竞选总统的“蜜月期”。她加入总统竞选的时机非常特殊:在此之前一个多月,拜登因为在6月的首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中表现不佳,面临着来自民主党内部和选民对于他能力的质疑。最后,拜登迫于无奈退出选举,转由哈里斯接任。

年轻、精力旺盛、言辞犀利的哈里斯接棒后,迅速得到了民主党大盘各个层面的的支持,包括年轻选民、少数族裔选民以及民主党资助者、民主党议员等。8月6日,哈里斯选择了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兹为副总统竞选搭档,这一决定则为她扩大了支持盘。

对于民主党内突然的变局以及民调上的落后之势,特朗普显然也有些不安。过去几周,特朗普多次抨击哈里斯,包括指责哈里斯出于选举原因“突然变成黑人”,利用她的少数族裔身份做文章。

特朗普的这一言论引发争议。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称特朗普的言论是“侮辱性的”,“任何人都无权告诉别人他该是什么身份”。哈里斯也做出回应,称特朗普关于她种族的错误论断是“旧把戏”,呼吁非裔女性团结起来支持她。哈里斯的父亲是牙买加人,母亲是印度人,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南亚裔、非裔女性副总统。

此外,特朗普还试图质疑哈里斯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合法性,称哈里斯的崛起是“一个骗局”。在和埃隆·马斯克的对谈中,特朗普还谴责民主党高层迫使拜登退选,称这是针对美国总统的“一场政变”。一些人担心,特朗普的这些表态意味着,他若是在11月的大选中输给了哈里斯,或许不会轻易承认败选。

民调领先特朗普,哈里斯“接棒”拜登后能走多远?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4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阿什维尔的竞选集会上发表讲话。图/视觉中国 

刘卫东表示,哈里斯目前处于民调领先位置,而特朗普从此前的领先转为现在的落后,因此他也会焦虑不安,但此时判断大选胜负还为时过早,“距离大选还有近三个月时间,双方都还有机会重新部署规划、调整自己的竞选策略。”

“从哈里斯的角度来说,其实选民对她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她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进一步展现自己,这种展现一方面要延续拜登的很多政策主张,以获得建制派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傀儡’。”刘卫东表示,哈里斯未来一段时期的竞选活动,以及她和特朗普的几次辩论将是美国选民了解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特朗普和哈里斯的首次正面交锋将于9月到来。当地时间8月8日,特朗普和哈里斯纷纷表态,同意参加9月10日由美国广播公司主持的首场电视辩论。特朗普还喊话哈里斯,9月新增两场辩论,一场由福克斯电视台主办,另一场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主办。哈里斯未同意后两场辩论,但表示可以举行额外辩论。

在本届美国大选中,总统电视辩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6月份的那场辩论推动了拜登的退选。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本塞尔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后续的电视辩论中,外界会重点关注特朗普的表现。

本塞尔表示,拜登因外界认为的年龄和认知等问题,已经导致他被迫退选,如今的候选人哈里斯比特朗普年轻许多,因此许多观察家和选民会重点关注特朗普是否存在认知能力下降的问题。

史密斯也认为,9月10日的电视辩论对于哈里斯和特朗普而言都非常关键。“若是其中一方表现非常糟糕,可能会严重影响到那位候选人后续的民意支持。”史密斯指出,两人都有弱点。从哈里斯的角度来说,她的辩论经验不足;而从特朗普的角度来说,他也面临和拜登一样的高龄问题,同时不习惯被哈里斯这种犀利的前检察官挑战。

对于未来近三个月的竞选,本塞尔认为,共和党方面预计不会有大的“惊喜”,因为特朗普的基本盘比较稳,他和万斯做的事不管多么离谱,似乎都无法改变公众舆论。但从民主党的角度而言,其面临的变数更大。“民主党目前负责治理国家,可能会面临一些突发情况。譬如一些国际事件,若是拜登政府无法很好地处理,可能会削弱他们获胜的机会。”

对于民主党而言,其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巴以冲突的应对。当地时间8月7日,哈里斯在一场竞选活动中的演讲就遭到抗议者的打断,几名抗议者高呼“我们不会投票支持种族灭绝”。事实上,过去几个月来,抗议加沙战争的示威者多次出现在拜登的竞选集会上,呼吁拜登政府施压以色列立即停火。

加沙问题正在加剧民主党党内分歧。拜登虽然也多次呼吁停火,但大多数时候都避免直接批评以色列政府。此外,美国对以色列军援也仍在继续。在这个问题上,哈里斯面临着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她需要遵循拜登政府的外交路线,另一方面又需要在竞选中吸引更多年轻选民、阿拉伯裔选民的支持。

无论如何,哈里斯接棒拜登代表民主党参选后,外界普遍认为,她击败特朗普赢得此次大选的机会要比拜登大得多。但在最终的决战舞台上,哈里斯能否打败特朗普,仍是一个未知数。“即将到来的几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对于大选结果的预示作用也许会比波动的民调数据更强烈。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哈里斯和特朗普的辩论。”刘卫东说,“至于最终的结果,仍需观察。”

新京报记者谢莲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国际识局:乌军攻入俄本土,百余俄士兵被俘 普京称坚决回击 突袭库尔斯克是个错误?德国专家:或最终导致乌克兰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