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以色列总理突然解散战时内阁,英媒:意味着内塔尼亚胡将对加沙战事拥有更大控制权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黄培昭王逸]“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正式解散战时内阁”——这一消息17日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言人称,总理解散战时内阁,是因为原重要成员甘茨的退出,使这一机制不再有继续存在的意义。许多媒体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此举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拒绝极右翼政客加入,索性将战时内阁解散。这将对加沙冲突产生什么影响?英国《卫报》称,这意味着以色列联合政府的终结,内塔尼亚胡将对加沙战事拥有更大控制权。战时内阁解散后,以色列政府有关加沙的决策将在更广泛的安全内阁中进行,敏感事务则在一个“小范围论坛”中讨论。各方预计,这不会引发任何重大的政策转变。

以色列总理突然解散战时内阁,英媒:意味着内塔尼亚胡将对加沙战事拥有更大控制权

防止极右翼政客加入

内塔尼亚胡解散战时内阁的举动并不令外界感到意外。《以色列时报》称,组建一个小范围的战时内阁、将极右翼势力排除在决策圈之外,是反对党国家团结党领导人甘茨去年加入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核心要求。现在既然甘茨已经离开战时内阁,该机制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2023年10月11日,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后的第四天,内塔尼亚胡、甘茨以及现任国防部长加兰特共同组建战时内阁,这被视为以色列主要政党团结一致应对哈马斯的象征。甘茨当时作为内塔尼亚胡的“头号政治对手”,被普遍认为是决策圈中最温和、最务实的。随着加沙战事旷日持久,甘茨和内塔尼亚胡之间的矛盾逐渐爆发。今年5月18日,甘茨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在加沙问题上没有有效的策略,要求其在6月8日前制定加沙战后治理方案,否则他将带领其政党退出紧急联合政府。6月9日,甘茨宣布退出战时内阁,并带走了内阁观察员之一的埃森科特。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内塔尼亚胡在16日晚的政治安全内阁会议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在较为温和的甘茨退出战时内阁后,内塔尼亚胡的极右翼盟友——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和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一直试图填补空缺,这两人极力要求以色列顶住国际社会的压力,继续轰炸并占领加沙。内塔尼亚胡没有让他们进入,而是解散了战时内阁。《卫报》也认为,内塔尼亚胡的举动似乎是有意冷落其极右翼盟友。本-格维尔一直抱怨自己被排除在关键决策之外,近期试图争取在战时内阁中获得一个席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7日认为,通过解散战时内阁,内塔尼亚胡避免了不得不接受本-格维尔加入战时内阁的情况出现。如果让他加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以色列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如果拒绝他的要求,则可能激怒以色列国内的极右翼势力。

以色列《国土报》称,战时内阁解散后,之前由战时内阁讨论的一些问题将转移到范围更大的安全内阁中讨论,其成员包括本-格维尔和斯莫特里赫等十几位政府部长;而敏感决定将在一个“小范围论坛”中讨论,预计参与者包括原战时内阁成员。

以色列民调:对政府不满

《华盛顿邮报》称,本-格维尔和斯莫特里赫即使不在以色列战时内阁中,也持续对政府施加影响力,这是上周甘茨退出战时内阁的部分原因。以色列反对派领导人拉皮德17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该被解散的不是战时内阁,而是政府。”

《卫报》称,内塔尼亚胡解散战时内阁之际,反对他的抗议者正在举行为期一周的示威活动,目的是在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一周年之前强制举行选举。CNN称,根据目前的民意调查,甘茨的受欢迎程度经常超过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媒体Maariv上周五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甘茨的支持率为42%,而内塔尼亚胡的支持率为34%。

据《以色列时报》17日报道,犹太人政策研究所当天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以色列人对内塔尼亚胡及政府的信任度都很低。约5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内塔尼亚胡的信任度“非常低”,近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非常低”或“相当低”。民调还显示,约60%的人希望该国接受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停火协议。大多数以色列人希望巴勒斯坦人在战后控制加沙,由以色列承担维护安全责任。

美国特使来访

17日,美国总统拜登的特使霍赫斯坦访问以色列,会见内塔尼亚胡等人。《华盛顿邮报》称,美国正努力推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达成外交解决方案,以避免爆发更大范围的战争。自加沙战事开始以来,真主党几乎每天都对以色列发动跨境袭击,边境两侧的平民已撤离家园,变成非官方战区。 

与此同时,美国倡导的加沙停火协议仍未实现。《华盛顿邮报》引述以色列国防部前副部长埃夫拉伊姆·斯内的话称,以色列已经实现了削弱哈马斯大部分能力的军事目标,可以宣布结束加沙战争,接回人质,并将打击重点转向北部边境的真主党。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内塔尼亚胡“不知军方战术暂停”引质疑,美媒:他可能只是“装样子” 民兵组织砸肯德基店,当地政府派反恐力量,伊拉克特种部队成美企“看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