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科技+”改造练兵场——武警海南总队某支队提升战斗力纪实
◎李哲朋毛文秀本报记者张强
近日,海南某训练场枪声大作、硝烟弥漫,海南总队某支队的一场红蓝对抗激烈展开。红方无人机刚一升空,就被蓝方用电子干扰手段击落。红方侦察组临危不惧,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获取信息,最终将蓝方“一举歼灭”。无人机、激光对抗系统、热成像仪……这场实兵对抗演练“科技味”满满,体现了当代战争的新特点。
“在一系列新质装备的加持下,部队训练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部队练兵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支队领导张风华说。
模拟真实战斗场景
“某化工厂发生不明气体泄漏,你中队迅速前往现场进行侦测,及时上报有关情况。”近日,在支队侦毒训练场上,一场伴随“硝烟”和“毒气”的实兵演练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防化中队侦察员李超然头戴VR眼镜,突然,他手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开始闪烁红色警报。李超然仔细辨别有害气体种类,并依据采集的样品剂量强弱迅速标定染毒区域范围。
完成染毒区域地形图标绘后,李超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科技+’能突破训练场地的限制,使训练环境更加贴近真实战场,明显提升训练效率。”
过去,核生化侦察考核要求参考官兵全程做好全身防护,穿戴防毒面具等战术动作由上级下达口令,官兵闻令而行,缺少实战体验。如今,依托模拟核生化环境构设系统,官兵将面对随机设置的“敌情”“战况”,并自行判断处置、做出相应战术动作。
回顾实战化训练纵深推进的历程,防化中队中队长曾维健感触颇深。“‘科技+’训练方式的转型缘于一次失败的演练经历。”曾维健说,“在一次工化应急救援演练中,中队遴选的训练尖子因携带老式侦毒设备、无法判断毒剂种类和沾染区域,最后铩羽而归。”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还习惯于传统战法,在战场各自为战,怎么可能不败?”复盘总结会上,支队领导李伟一针见血地指出,平时训练科技含量不高,体系作战意识不强,不能全方位适应实战环境,这些都是演练失利的重要原因。
为此,支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科技练兵方法,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提高训练科技含量,不断刷新战斗力阈值。
“判断伤员头部出血,需要立即包扎……”这是战士郭叙强首次代表某中队参加大队组织的战场救护课目考核。考核结束后,郭叙强告诉记者,他在考场上的优异表现,离不开平时对科技手段的熟练运用。
“可别小看它,它有大用处。”说着,郭叙强就拿出刚刚配发至中队的运动相机。运动相机的配发源于他在班务会上的一次建议。运动相机能以第一视角全程记录官兵的动作流程。通过多次回放,官兵可以更高效地找出错误并进行改进,使动作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
“将智能化设备运用到官兵实训实考,将科学训练方法融入练兵实践,才能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科技+’转化为‘战斗力+’。”支队领导杨新根说。
提高训练科技含量
“射手注意,向100米射击地线前进……”近日,支队射击场上枪声阵阵。和以往不同的是,每一次射击完毕后,智能靶场内的新型报靶系统会及时报出射手的射击成绩、弹道分布、出弹点位置、环数、评估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必须提升训练的科技含量。”支队领导说,支队党委认真分析以往训练中存在的科技含量偏低、训练效率不高等问题,依托原有训练场地搭建智能靶场,创新设施、优化布局,为官兵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实战化训练环境。
“自从智能靶场正式亮相军营后,实弹射击考核便不再依托人工报靶。系统自动模拟弹道分布,为射手提供直观明了的成绩分析表,极大提高了训练质效。”支队干部高岩介绍,以往实弹射击,保障人员需要提前进入靶壕,在射手射击完毕后使用对讲机报告射手成绩。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隐患。而智能靶场解决了这些问题。靶场内的新型报靶系统采用导电感应报靶原理,当子弹穿过导电靶板后,会形成信号实时传送显控系统,及时生成准确客观的数据和评价。
“我们可以在射击场地看到具体参数,能更好地修正射击姿势和瞄准景况。”战士高淦说。以前高淦射击成绩起伏较大,而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有了智能靶场后,班长钱冲通过系统生成的射击记录表,仔细分析高淦每次射击的弹着点、弹序和弹道偏差等数据,有针对性地为高淦开展补差训练。仅用两周时间,高淦的射击水平便得到大幅提升。“8环,3点钟方向;9环,6点钟方向……”伴随自动报靶器的实时播报,高淦不断调整射击姿态,最终以47环的优异成绩完成考核。
“智能靶场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科技练兵含量,而且更加贴近实战。”支队干部杜浩楠介绍,他们在智能靶场设置了土坎、土坑、树木等不同射击元素,模拟山地、丛林射击条件,靶机还可以根据需求自动编组、预设隐显时间。同时,新型报靶系统可对预设的场景进行一键控制,增强射击训练的机动性、灵活性,为实战化练兵提供有力保障。连日来,特战分队官兵利用智能靶场组织多种姿势射击、运动搜索目标射击、班组战斗射击等课目训练,官兵参训热情持续高涨,射击优良率较以往提高两成。
激活官兵创新潜能
“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树立‘模拟训练与实装训练并重’理念。”不久前,支队通信中队战士卢启冠围绕“卫星通信指挥车的战术应用”提出了几条建议,不仅受到支队党委的点名表扬,还接到支队作训股邀请,为全体官兵作了一场精彩的辅导授课。
新装备正在陆续列装。然而,由于缺少擅长使用新装备的人才以及思想认识偏差,支队个别单位的新装备被闲置在仓库“吃灰”。少数官兵完全依赖过往经验,觉得旧装备更容易上手。装备性能无法满足训练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为此,支队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利用蹲点调研、考核检查等机会广泛听取基层官兵对科技强训的意见建议,同时定期邀请技术工程师、装备厂家与官兵分享前沿科技知识,培训官兵装备操作使用、维修管理等技能。此外,基层中队每月召开“诸葛亮”会,鼓励官兵在互动分享、交流探讨中点燃智慧火花,用科技手段补齐训练短板。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成果运用于战法训法,支队将各单位技术骨干纳入专业人才建设库,着力打造“谋打仗、能创新”的技术力量。不仅如此,支队还将奖励指标向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倾斜,激发人人研战研训的创新热情。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强训,引入科技手段,不断加大模拟训练器材和实训器材的配套融合力度,助推科技力向战斗力转化。”支队领导王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