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是“钢铁堡垒”,也是“海上绿洲”

原标题:是“钢铁堡垒”,也是“海上绿洲”

西沙中建岛官兵种植海马草,铺成党旗、国旗的图案。西沙守备部队供图

西沙中建岛官兵种植海马草,铺成党旗、国旗的图案。西沙守备部队供图

西沙永兴岛官兵在巡逻。江王洋/摄

西沙永兴岛官兵在巡逻。江王洋/摄

西沙东岛官兵在沙滩上种植椰子树。周思鸿/摄

西沙东岛官兵在沙滩上种植椰子树。周思鸿/摄

西沙东岛上生活着200多头野牛。西沙守备部队供图

西沙东岛上生活着200多头野牛。西沙守备部队供图

俯瞰西沙东岛、琛航岛、中建岛、金银岛等岛礁,它们就像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中。在这些自然环境恶劣的战略要地上,除了守岛官兵,还有珍贵的鲣鸟、野牛、海龟,以及水芫花、海人树、抗风桐、椰子树等动植物与海军官兵作伴。

郁郁葱葱的西沙东岛上,生活着近10万只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鲣鸟。这里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官兵们便顶着狂风暴雨,将鸟巢被破坏的小鲣鸟抱回营房。等风平浪静后,再帮它们搭好窝送回树上。除了鲣鸟,东岛上还生活着军舰鸟、燕鸣、金雕、绣眼等40多种鸟类。

地势平坦的琛航岛是海龟的重要繁殖地,每年产卵季节,官兵们会为海滩上的海龟产卵点做好标识牌,提醒防止人为破坏。近年来,到琛航岛产卵的海龟数量持续上升。

刚上金银岛的大学生士兵杜博文,对训练之余部队组织的巡岛护林活动不太理解。“种树也是战备。”一年后,这名脸上已经有了“西沙黑”的上等兵开始主动向新战友解释为什么要大力植树造林,“我们利用剑麻坚韧、覆盖面大等特性构筑岛礁外围防护墙,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金银岛岸滩外围抗击能力。而广泛种植的椰子树更是战备物资,在长期恶劣自然天气或战时封锁条件下,可以短时间内维持全岛官兵基本饮用。”

“以岛为家、爱国爱岛是西沙官兵最崇高的追求。”西沙守备部队负责环保工作的助理员何秉公介绍,50多年来,西沙官兵早已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守岛、建岛全过程,他们每周六组织一次“爱岛日”,及时清理海漂垃圾,定期开展岛礁绿化,种植海马草、椰子树等植物,细致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守岛守海守家国,守的是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守的也是西沙的碧海蓝天。”何秉公说。

清晨,站在西沙中建岛的瞭望哨上,朝霞映照着滩头,巨幅的党旗、国旗,以及“祖国万岁”“党辉永耀”8个大字跃入眼帘。这幅画卷就是官兵们用岛上特有的植物——海马草种植出来的。

海马草是多肉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叶茎会变得红彤彤的,它的生命力顽强,既耐高温又耐干旱,很容易成活的海马草会把根部深深扎入泥土中,具有很好的固水、固沙作用。

与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的东岛不同,中建岛上都是珊瑚沙,土壤基础差不利于蓄水,树苗都需要人工辅助栽种。每天一大早,中建岛战士王禄蕃就提着空调水,来到围墙外围不远的小道旁,细心地给前不久刚种下的椰子树苗浇水。

“多年前,这里寸草不生,连棵草都很难成活。”王禄蕃说,1982年,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一条消息,“中建岛种活了第一棵椰子树”。20年后的2002年,驻岛官兵才收获第一个椰子。

严酷的自然环境让试图“上岛”的植物萎了花瓣、断了枝干,却没有让西沙守岛官兵停下带“绿”上岛的脚步。为了增加岛上生物多样性,中建岛官兵利用探亲、出差等机会,从老家背来一包包泥土、树种,在珊瑚沙上填土造地、植树种菜。经过不懈努力,岛上最终成功种植椰子、木麻黄、马尾松、榄仁树、爬藤、海马草等50余种植物。

何秉公介绍,西沙各岛近年来将老旧蔬菜大棚改造为苗圃培育基地,2023年累计培育优质岛礁本土苗木1.2万株。今年3月以来,各岛官兵结合“植树节”活动共种植椰子树、草海桐、抗风桐、海人树等树苗2500余棵。

蓝天碧海映衬下的白沙滩上,上百名官兵一字排开,挖坑、放苗、埋土、浇水……前不久,琛航岛守备部队干部张启来带领全岛官兵开展植树活动,像这样的活动,他们每年都要组织好几次,“尽管每次树苗都要死一大批,但官兵们一直没有放弃过”。

李建威是琛航岛上最老的兵,2006年他第一次登上琛航岛,那时岛上植被稀疏,很多地方还是光秃秃、白茫茫的沙地。业余时间,他和战友们一起在码头附近沙地上探索种植椰子树、抗风桐、爬藤。

西沙海岛上高温、高湿、高日照,淡水资源极度缺乏,树木的成活率比较低。李建威组织战士们在雨季收集雨水、挖井取岛水进行浇灌,他又从沙漠滴灌技术中获得启发,尝试用矿泉水瓶进行滴灌浇水的办法,大大提高了树苗和植物的成活率。

十多年如一日,在长期的植树工作中,李建威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皮肤晒得黝黑。经过驻岛官兵的不懈努力,琛航岛原本裸露的沙地上长起了马尾松林、木瓜林、抗风桐林,俨然一片海上绿洲。

“快,快,有一只鲣鸟好像受伤了!”前不久,东岛守备部队干部杜雷刚推开门,就看到一只鲣鸟在地上拼命扑腾翅膀。他连忙叫来战友一起对这只鲣鸟进行检查,所幸它只是被抗风桐树籽的分泌物粘住了翅膀。经过简单处理,这只白腹鲣鸟又重新翱翔于天际。

东岛上种植着数量众多的抗风桐,它的树干粗壮、枝叶密集,每到鸟类繁殖的季节,会吸引大量鲣鸟到此筑巢。鲣鸟以鱼虾为食,产生的粪便富含氮、磷等元素,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养分,两者互惠互利。因而东岛成为祖国最南端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享有“鸟的天堂”的美誉。

令人称奇的是,东岛上还活跃着200多头野牛。有传说是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岛时遗留下来的,也有说法称是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用军舰将南海黄牛带至东岛进行放养以宣示主权,并遗留至今。也有人说,它们有可能是广东省鸟粪公司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东岛时所养黄牛的后代。

守岛官兵都把鲣鸟当作常年相伴的好邻居,在东岛服役近10年的战士张强说,“对待这些邻居,大家一直坚守着‘三个不’的原则”,那就是“成千上万的鸟蛋,一个都不能捡;数以万计的鲣鸟,一只都不能抓;结群休憩的鸟群,一次都不能吓。”

外来物种的入侵偶尔会打破这里的宁静。去年5月,东岛爆发了严重的虫害,一种黑色毛毛虫疯狂啃食海岸桐树叶,官兵们用现有杀虫剂喷洒树林效果不佳。短短几天时间,这些毛毛虫就将环岛路一段两公里长路段周边树木的树叶蚕食殆尽。

好在海南热带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紧急上岛取样,确定了这种害虫为斜线天蛾的幼虫,并带来了“生物媒介”这一新武器,官兵们使用无人机向这些幼虫投放靶向病菌,奋战了数十个日夜才将绝大部分的害虫消灭,保住了这座“海上原始森林”。

这次经历让驻守东岛的官兵们意识到外来物种入侵的杀伤力,也更深切体会到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驻岛官兵为保护岛屿天然的植被、动物、菌群的协调,生活垃圾和海洋垃圾会被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然后协调施工船舶和永兴环保中心回收转运下岛;生活污水会通过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站进行生物降解,处理产生的中水可用于绿化浇灌,污泥可用于绿化施肥。

除了鲣鸟、野牛,海龟也是西沙守岛官兵的重点保护对象。在东岛西南侧的琛航岛有一片白色沙滩,是海龟产卵繁殖的重要区域。每年5月到9月产卵季节,海龟会大量登岛产卵,但前些年很多幼龟在破壳前就会被天敌吃掉,或因台风夭亡,只有少部分幼龟能成活返回大海。

张启来带领官兵通过阅读书籍、请教专家,掌握了准确预测海龟卵孵化时间的方法,他们会在龟卵即将孵化前在沙滩上布置铁丝网、放置醒目标识牌,避免幼龟遭到伤害。每次大型台风到来前,他们还会提着桶“刨坑”,挨个转移脆弱的海龟蛋。

2018年,在多方力量的协助下,琛航岛成立了海龟救助保护工作站。那些在海滩上成功孵化的小海龟,会由当地渔民照料长大,然后再送归海洋的怀抱。迄今为止,军民携手采用这种方式繁育海龟1300多只。

经过驻岛官兵坚持不懈的科普讲解,当地渔民也将渔船日常的行驶位置控制在岸边3海里之外,让珊瑚、海龟和鱼类有更多的自然恢复空间。去年有一天,张启来在巡逻时发现岸边的虎斑贝变多了,浅海区域也出现了大量鱼群,它们在珊瑚间穿梭嬉戏。那一刻,张启来感慨万千:“只要肯做、会做,自然总会有正向的反馈。”

每一位初上岛的官兵,都会在海岛上栽下一棵“扎根树”,这是西沙守备部队多年来的传统。“看着它克服恶劣环境一点点成长,就像看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西沙东岛守备部队一级上士叶鹏说,自从岛上通了网络,驻岛官兵收到退役战友视频问候时,不少老兵会满怀期待地说,“给我看看,我的‘扎根树’怎么样了!”

叶鹏已经在东岛驻守了15年,战备执勤、栽树种菜、救助野牛、捡拾垃圾等样样精通。“海洋垃圾是海岛面临的一大挑战。”叶鹏说,每周六上午单位都会开展“爱岛日”活动,组织官兵带上垃圾袋和夹子,在海滩上和礁石边捡拾被冲上岸的塑料瓶、废弃渔网、食品包装袋等海洋垃圾。

“每次清理结束,看着干净整洁的海滩,心里感到深深的满足。”叶鹏说。

“把岛礁当家建,把守岛当事业干”是一代代西沙官兵的铿锵誓言。在他们看来,西沙的美是具体的,这里的海水五彩斑斓,海底有山峰、沟壑、陡坡,海水里生活着灰鲸、海龟、玳瑁、龙虾、章鱼;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可以燃烧的“冰块”。

西沙的苦也是直观的,每个小岛都被大海环绕,但最缺的是淡水;每个小岛都是一块陆地,但最缺的是可以种植庄稼、蔬菜的土地;每个小岛都有战友,但每天能见到的也仅仅是这些战友……

但没有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叫苦叫累,他们说,“建设自己的‘家’,哪会怕辛苦!”

在西沙珊瑚岛驻守了6年的战士钟英奇,休假回家时遇到下雨天,总是下意识拿容器想收集雨水用于浇菜浇树,提着水桶才想起来这不是在岛上。

驻守东岛的战士成柯常常感觉“十分纠结”。在岛上待久了,心里就会惦记父母。可休假回家没多久,又会想岛上的树、菜和动物怎么样了,“一边是把他养大的,一边是‘他养大的’”。

驻岛官兵的家人对西沙群岛也有着别样的向往和爱意。2017年年底,张启来的妻子登岛探望他,两人在海滩上散步,正巧看到一只被渔网缠住的海龟在岸边挣扎,他们连忙和巡逻官兵一起解开嵌入海龟脖颈的网绳,他妻子帮忙扶住海龟的身体,大家一起成功解救了这只海龟。

事后张启来说,妻子一直不太喜欢动物,但那天却没有害怕的感觉。让张启来欣慰的是,家属和孩子都很支持他的工作。5岁半的女儿,已经是半个“海岛专家”,探亲上岛时敢徒手“消灭”危害椰子树的椰心叶甲虫。幼儿园的其他小女孩都喜欢粉色,只有她嚷着要蓝色衣服,因为这是海的颜色,也是“爸爸的颜色”。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张启来和战友们都很喜欢这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它用优美的旋律影响了一代代守岛官兵。

“以岛为家、乐守天涯,是西沙官兵最显著的特质。”张启来说,守岛这么多年,一位老战友的话说出了官兵们对西沙真挚的爱,“人在岛上,那就把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思念献给这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热土,把它们建设成钢铁堡垒、海上绿洲。”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李文慧记者王裴楠通讯员方智坤葛瀚强来源:中国青年报

古特雷斯:全球变暖若突破1.5摄氏度临界值 人类生存将被威胁 土耳其想加入金砖,佩斯科夫:俄方持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