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签协议”还是“继续打”,巴以离哪条路更近?
这张以色列国防军4月25日发布的照片显示,以军地面部队在加沙地带中部开展军事行动。新华社发(以色列国防军供图)
新华社加沙/耶路撒冷4月28日电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27日说,正在研究以色列就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停火并释放被扣押人员所提的最新方案。同日,以色列方面表示,如果与哈马斯达成协议,以军将“推迟”地面进攻加沙南部城市拉法。
“最后机会”?
哈马斯高级别成员哈利勒·哈亚在一份声明中说,已收到以色列对两周前哈马斯所提停火方案的回复。他没有说明以色列就停火提出的具体要求,称哈马斯会在研究之后做出回应。
据多家阿拉伯媒体27日报道,哈马斯方面已经把以色列提出的最新停火方案递给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哈马斯预计将于数日内作出回应。
埃及26日向以色列派出一支代表团,试图重启中断的加沙地带停火谈判,避免拉法遭受以军地面进攻。当天,埃及代表团与以方举行会谈。《以色列时报》报道说,会谈在“各方面”都取得进展。开罗新闻电视台也报道,会谈取得显著进展。
这张以色列国防军4月25日发布的照片显示,以军地面部队在加沙地带中部开展军事行动。新华社发(以色列国防军供图)
据以色列第12频道电视台报道,埃及方面提议哈马斯释放20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换取长达3周的停火,并允许加沙地带居民返回北部地区。先前,埃及和卡塔尔等方面试图斡旋一份为期6周的停火协议,未获巴以双方接受。该协议内容包括哈马斯释放40名被扣押以方人员,以色列释放数以百计关押的巴方人员。
以色列官员说,这次谈判是以军攻打拉法前给巴以双方达成协议的“最后一次机会”。
4月27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巴勒斯坦人走过以军空袭后的废墟。新华社发
最近几周,围绕停火和释放加沙地带被扣押人员的谈判陷入僵局。哈马斯与以色列就核心问题互不让步。哈马斯坚持要求以军永久停火、撤出加沙地带;以色列只同意短期停火,停火结束后仍继续攻打加沙地带,直至彻底清除哈马斯。
另外,围绕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能否返回加沙北部,双方也有分歧:哈马斯方面认为应当一律允许巴勒斯坦人回北部,而以色列方面打算对谁能回、回哪里以及何时回设限。
放人能停火?
停火谈判僵局导致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持续遭受以色列空袭;与此同时,以色列被扣押人员无法获释,其亲属对以政府的怨气越来越重。
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近日接连公布被扣押人员视频,借此向以色列方面施压。视频里,多名以方被扣押人员批评以政府不顾其安危,呼吁尽早达成协议让他们回家。被扣押人员家属发表声明,呼吁停火并且要求政府必须设法让被扣押人员获释,警告称进攻拉法将“导致更多被扣押人员死亡”。
4月9日,以色列被扣押人员家属和民众在耶路撒冷举行游行集会,要求以色列政府立即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并尽快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协议,让被扣押的以色列人尽早获释。新华社记者陈君清摄
以色列外长卡茨27日在接受以色列第12频道电视台采访时说,释放被扣押在加沙地带的以色列人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当被问起以色列在拉法发动地面行动的计划时,卡茨说:“如果达成协议,将推迟这一行动。”
4月15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在以色列南部的内瓦提姆空军基地讲话。新华社发(以色列国防军供图)
据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25日报道,以色列军方当天在战时内阁会议上表示,已完成对拉法发起地面行动的准备。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表示,在拉法的作战计划已提交给“政治层面”,军方将在接到命令后行动。
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援引两名以色列官员的话报道,以方不容许哈马斯为阻止以军行动而拖延谈判,以方向埃方传递明确信号,“要么签协议,要么打拉法”,以方不会再投入“另一场毫无意义的谈判”。
止战声浪高
分析人士对此次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持“谨慎乐观”态度。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诺法尔·阿提维认为,此次如果无法达成停火协议,将导致以色列直接进攻拉法,这势必会遭到埃及和美国方面的反对。
去年10月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由北向南发动地面攻势。加沙地带正深陷人道主义危机,眼下超过150万巴勒斯坦平民在最南端城市拉法避难。拉法与埃及接壤,埃方担心拉法战火将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涌入埃及。
这是4月27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拍摄的写有感谢标语的帐篷。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国际社会担忧,以军如果对拉法发起地面进攻,将造成更多平民伤亡。近两周来,美国多地高校学生持续举行要求加沙地带永久停火、美国政府停止军事援助以色列的反战抗议活动。阿提维说,这一波反战浪潮对拜登政府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因此以色列不进攻拉法符合拜登政府的利益。
然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面临来自极右翼势力的压力,后者威胁说如果不进攻拉法就退出政府。阿提维认为,停火协议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内塔尼亚胡,对他而言延长加沙战事有利于延长其政治生命。(记者:柳伟建、吕迎旭、王卓伦、陈立希、王宏彬;编辑:陈丹、杨舒怡、鲁豫、沈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