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证据显示乌克兰参与制造了恐袭”“华盛顿试图通过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为基辅打掩护”——对于22日在莫斯科近郊“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的恐怖袭击,西方与俄罗斯之间截然不同的叙事仍在激烈碰撞。法国总统马克龙25日称,该国掌握的情报显示,俄此次遭受的袭击是IS分支组织所为。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提出,IS近年来主要针对的都是美国的对手,“真是奇怪的巧合”。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5日就IS宣布对袭击负责一事不予评论。外媒分析称,无论谁是这场已造成137人遇难、180人受伤的悲剧的幕后黑手,此事都将对俄乌冲突产生具体影响,加剧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俄罗斯学者25日说,莫斯科的外交政策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这取决于俄方对恐袭的调查结果。当地时间24日晚,4名涉嫌直接参与恐袭的嫌疑人在俄侦查委员会总部接受讯问,据报道,他们都是塔吉克斯坦公民。俄新社25日援引俄外交部一名消息人士称,俄方正与塔吉克斯坦情报部门密切合作,对涉嫌实施恐袭的塔公民进行调查。
恐袭发生后,莫斯科市及其他多个地方宣布取消所有文化娱乐等大型群众性活动。俄交通运输设施实行最高级别(三级)安保措施,要求出行旅客提前到达火车站和机场等接受安检。据《环球时报》记者连日来的观察,尽管莫斯科街头以及各大商场、娱乐设施人流量明显减少,但市内氛围依旧平稳。25日是恐袭发生后的首个工作日,莫斯科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公交车站等交通设施的安保措施比以往更加严格,重要站点有警员站岗执勤,时常有警车巡逻。“恐怖分子扰乱俄社会稳定的企图不会得逞。”莫斯科市民斯米尔诺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从22日晚开始就有俄民众自发组织各类悼念活动。25日,仍有不少民众在广场、公园等场所献花。“我感到非常悲痛和愤怒,”正参加一场悼念活动的市民索罗金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相信凶手最终定会得到严惩。”
4名涉嫌直接参与恐袭的嫌疑人24日接受“深夜讯问”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俄新社、“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5日披露称,32岁的米尔佐耶夫和30岁的拉沙巴利佐达已表示认罪,他们是武装组织成员,都不会俄语,需要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米尔佐耶夫曾多次违反俄移民法规,直到最近,他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米尔佐耶夫在实施恐袭前十几天通过社交媒体联系招募者,抱怨自己太久没有“工作”。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现场视频显示,有两名嫌疑人接受讯问时被关在玻璃笼里,其中拉沙巴利佐达的右耳部位缠有绷带。另外,25岁的法里杜尼曾是莫斯科附近波多利斯克市的一名工人。19岁的法伊佐夫曾在伊万诺沃市的一家理发店工作,他不懂俄语,曾练习搏击,此前并无犯罪记录。
4名嫌疑人被指控从事恐怖主义袭击并致人死亡,若罪名成立,将面临终身监禁。美国《纽约时报》说,法官仅允许媒体旁听部分审讯,原因是担心调查的敏感细节可能被泄露,或者法院工作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25日凌晨,莫斯科巴斯曼区法院批准对4人羁押候审。
法新社说,恐袭发生时,“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内有5000多人。这是俄罗斯20年来“最致命”的袭击。俄罗斯塔斯社25日援引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表态称,该国情报部门正对恐袭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其他国家未“介入”调查。俄方目前未就该事件同西方国家进行任何沟通。佩斯科夫表示,24日,俄总统普京与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国领导人进行了电话会谈。各方都表达了加强双边反恐合作的意向。法新社称,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与普京通话时表示,“恐怖分子没有国籍”。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25日报道,俄议会开始讨论加强国家安全政策,以及是否要取消暂停使用死刑的规定。议员们主张最大程度地加强对武器的管控,并认真研究移民法。俄新社25日援引军事和安全专家的观点称,俄当局今后可能成立更加强有力的专门机构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激烈的舆论战仍在持续。美国副总统哈里斯24日称,没有证据显示乌克兰参与制造了恐袭。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马克龙25日说,对俄罗斯而言,将责任归咎于乌克兰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必须当心(将袭击)工具化的做法”。
一些西方媒体也基于“IS实施了恐袭”进行报道与分析。比如,《纽约时报》网站25日在首页头条位置刊登题为“制造莫斯科袭击的IS分支组织具有全球野心”一文,称“伊斯兰国呼罗珊”(IS-K)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频繁活动,并将目光投向欧洲和其他地区。纽约一家咨询公司的分析师称,“过去两年,IS-K一直在关注俄罗斯”。文章说,近年来,该组织的袭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时常进行“越境袭击”,并在欧洲策划多起阴谋,其中大部分遭到挫败。但有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IS-K正不断“吸取教训”。
“请注意——向白宫提问:你们确定是IS吗?能再考虑一下吗?”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5日在《共青团真理报》撰文说,近年来,IS调整了计划,现在主要针对美国的敌人和对手,包括阿富汗塔利班、叙利亚政府、伊朗以及俄罗斯,“真是奇怪的巧合”。她认为,美国“有意或无意地”帮助建立了IS。
据俄卫星通讯社25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独联体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扎图林说,嫌疑人一度向乌克兰方向逃窜,如果没有预先安排,他们无法越境,因为现在边境地区也是“前线”。扎图林认为,西方国家试图让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发生冲突。由于俄主张多极化、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对如今发生在中东的事情没有过错等,伊斯兰国家现在对俄抱有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极端分子选择在俄开展“圣战”行动可能性很小。从各方面判断,袭击者是雇佣兵。
乌克兰“strana.ua”新闻网则称,俄当局不断暗示此次事件中的“乌克兰痕迹”,称恐怖分子逃往俄乌边界乌方一侧。但其实,他们被捕的地方同样靠近白俄罗斯。
无论此案是否与乌克兰有直接关系,美国VOX新闻网24日分析说,这都不意味着它不会对俄乌冲突的未来产生影响。事实上,这场可怕的袭击已经成为俄罗斯、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之间信息战中的又一场战斗。袭击的性质、发生的时间节点以及嫌疑人,都有可能使这场悲剧成为“阴谋论”和动机猜测的土壤。
澳大利亚《对话》杂志25日说,无论这场袭击的幕后黑手是谁,它都表明了两个关键问题:极端组织可以利用已有的冲突和由此引起的媒体关注来推进自身利益;这些组织的行动可能将进一步加剧目前的冲突。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学者特列宁25日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撰文说,此次恐袭必将对俄罗斯人民的意识和国家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它还可能使得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而这要取决于对袭击主谋的调查结果。鉴于相关结论的重要性,调查必将进行得非常彻底。
俄卫星通讯社援引专家的话说,这次袭击可能导致俄罗斯与一些国家的关系紧张,并加剧俄乌之间的不信任感与紧张局势。
责任编辑:薄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