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俄乌冲突延宕不决、巴以冲突再燃战火、军备竞赛风险不减……多个大国卷入的军事冲突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和武器装备发展。
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局和趋势?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2023军势”系列文章,从今年的军事安全形势、核态势、军工生产和陆海空天武器发展等角度,管窥军事安全形势变化和武器发展趋势。
2023年,俄乌军事冲突持续且看不到一丝停战迹象,巴以冲突骤然爆发,南亚地区军事角力加剧,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升级,大国间阵营对抗日趋明显,一系列新兴军事技术的出现增加了国家间军事互动的复杂性。这一系列消极态势给本就紧张的国际核局势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目前,已有国际军控条约的约束力不强,美俄军控体系基本瓦解,美俄英等多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进行核武库的更新换代,核扩散和核事故的风险只增不减。
俄罗斯在演习中试射“亚尔斯”洲际导弹。
实战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上升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开的数据,2023年全球核弹头总数为12512枚,而2022年为12705枚。虽然总数有所减少,但是实战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上升,从2022年的3732枚增加至2023年的3844枚。2023年美俄实战部署核弹头数量均有上升,美国从2022年的1744枚上升到了1770枚,俄罗斯则增加了86枚,从2022年的1588枚增加到了2023年的1674枚。
相比数量上的变化,2023年多个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对自身核武库进行了不同程度和样式的升级。11月10日,美国空军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进行首飞。根据已有的数据,B-21的技术水平和航程较B-2略低、高速突防能力不及B-1B、载弹量更是与B-52有着天壤之别,但就是这样一款轰炸机却是战区级大国间高强度、高技术、多维度战争中实施战略轰炸、隐身突防、关键节点打击的利器。
11月18日,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查尔斯·弗林宣布,将在印太地区部署“提丰”导弹发射系统,该系统将能够发射对陆攻击型“标准-6”导弹和陆基“战斧”巡航导弹,这是自2019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以来首次实际部署陆基中程导弹。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导针对目标明显,此举将严重破坏地区战略稳定。从2023年美国核升级的若干举动可以看出,美国的战略作战思路正从过去的全球威慑向保持全球威慑同时应对战区级高烈度军事冲突转变,这也是美愈发重视核实战的体现。此外,未来B-21、陆基中导等武器系统若与高超声速武器结合,极有可能突破核常界限、引发军事误判,带来升级风险。
美国已经对部署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进行了更新换代,使用了具备精确打击能力的B61-12核炸弹。
俄罗斯已有的战略核武库与美国构成均势,近年主要聚焦新型核力量建设。10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已经成功试射一枚“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此外,普京还提到了“先锋”高超声速导弹、“匕首”空射高超声速导弹、“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等新型战略武器。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库升级换代与美国相比凸显“新概念”,但其威慑效果仍有待检验。
作为欧盟唯一的核国家且是联合国五常之一,7月,法国空军试射一枚ASMP-A空射核导弹、11月18日,法国在其西南部朗德地区成功试射了M-51潜射弹道导弹。此番举动意在向国际社会显示法国在世界尤其是欧洲地区的军事影响力。此外,今年法国还一次部署了3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同时出海戒备,这是冷战后首次。英国则继续研发建造下一代“继承者”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该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将继续采用美国制造的“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美英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未来会愈发加强。
据有关学术机构披露,印度在2023年部署了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烈火-5”弹道导弹,2023年6月,印度国防部宣布印军成功试射了“烈火-P”弹道导弹,这是未来印度中程威慑力量的中坚。2022年4月9日,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发表声明说,巴基斯坦当天成功试射一枚“沙欣-3”弹道导弹,此次试射再次验证了该导弹系统的各项设计和技术参数,未来一到两年内,该型导弹将成为巴基斯坦陆基核威慑力量的骨干。
据《参考消息》此前报道,今年9月,朝鲜将核武器政策写入宪法。此举展示出更加坚决的用核武器保卫国家的姿态,9月,朝鲜高调宣传报道了首艘战术核攻击潜艇下水仪式。朝鲜多年来一直以陆基导弹为主要战略威慑武器,但面对美日韩的军事打击能力,其生存能力相对海基来说低一些,潜艇可以其隐蔽性提升生存性。朝鲜向世界展示了其具备了水下发射核导弹的能力,意在向外界尤其是美日韩显示核威慑能力愈发可靠。
法国试射M51潜射弹道导弹。
美俄间核军控体系基本崩塌
11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撤销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此之前,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已经分别批准了关于撤销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法案。此举将俄罗斯与美国拉到同一“起跑线”,两国现在都是已经签署但未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虽然没有迹象表明两国很快要恢复核试验,但是这种法律层面的倒退也足以给国际核军控体系带来震动。未来没有条约束缚的美俄两国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速核武器的更新换代。
11月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布声明,宣布正式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同时《布达佩斯协定》等也一并失效,同日,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称美国将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所有义务,北约也紧随其后发表类似公告宣布暂停参与《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维系美俄军控体系的《中导条约》《反导条约》早已失效,俄罗斯还于2023年2月宣布暂时终止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有关义务,美国则于6月1日发声,决定停止与俄罗斯分享条约约定的数据。加之特朗普政府时期失效的《开放天空条约》,美俄之间无论核还是常规军事力量的军控机制基本丧失殆尽,条约约束力基本清零,美俄之间军事关系只能依靠战略克制来维系。
美国B-21新型战略轰炸机在今年11月首飞成功。
大国核力量海外扩散趋势加剧
2023年,美国利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漏洞实施变相核扩散。美国已有的“核共享”模式目前主要在欧洲施行,且实施“美国弹、盟国人、盟国机”模式。美国在北约盟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和土耳其部署战术核武器,这些核武器在战时由上述国家的战机搭载,这五个国家的核打击力量与北约总体核打击体系相衔接。而今年美国计划扩展升级“核共享”的范围和形式。一方面是计划在亚太地区复制北约“核共享”,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建立核合作,帮助亚太盟友获得核作战装备,AUKUS机制下澳大利亚获得攻击型核潜艇就是这一合作模式的产物。二是在盟国直接部署美核作战力量。6月,美国国会批准向空军提供近五千万美元资金,在英国拉肯希思空军基地为执行“潜在安全任务”人员建造食宿场所。据分析这是为美国重新在英国部署核武器做准备。且此举与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的“核共享”模式不同,在英国的美国核武器将完全实现“人、机、弹”美国化。这等于将美国的空基核力量前沿部署,相较于本土部署的战略核力量,这一部署模式下的空基核力量航程短、反应快、威慑效果更强。如果未来美国将此种模式应用于亚太和其他地区国家,则等同于美国核武器的全球部署。
同样,俄罗斯也开启了与盟友的核合作。今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将应白俄罗斯方面的请求,在白俄罗斯部署能够携带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以及改进白俄罗斯战机以携带战术核武器,这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方面首次做出在其他国家部署核武器的行为。目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实际约束力不足,核大棒成为大国阵营对抗的首选武器,核大国都采取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核力量向本土之外延伸,在可预见的未来此种举动只增不减,如何应对散布全球各地的大国核武器考验着世界人民的智慧。
B-52H今年多次前往朝鲜半岛、欧洲执行核威慑任务。
人为因素导致的核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核安全问题也是2023年备受世人关注的热点。
东欧地区核事故的阴霾重现。2022年3月,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被俄罗斯军队控制,随着战事的发展,该核电站和卡霍夫卡水电站多次遭到火力打击。俄乌两方各执一词,指责对方对核电站发动了军事打击,试图将人为核事故的“锅”甩到对方身上。一旦核电站因战事损毁,极有可能导致核泄漏、核污染等严重事故,成为第二个“切尔诺贝利”,给东欧地区再次带来严重核灾害。
今年8月,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将因事故损毁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严重破坏了地球海洋环境,给环太平洋国家的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严重损害了渔业水产经济。而美国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8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对日本的计划感到满意,并认为这些计划是安全的、符合国际标准,也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标准。美国为日本站台的行为助长了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决心,而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行为也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未来日本不排除做出进一步的核污染举动。
回顾过去的一年,国际总体核态势消极面多于乐观面,不容乐观。展望未来,新的2024年,期待国际社会爱好和平的力量能够携起手来,充分发挥联合国平台作用、发挥多边机制治理智慧,以对话代替对抗、以交流代替对立,努力构建和谐安宁的人类世界。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