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董铭]由汤姆·克鲁斯主演并担任制片人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于7月14日在中国上映,该片12日在美国本土上映。作为今年暑期档最重要的好莱坞大片之一,《碟中谍7》也是目前影坛为数不多的“特工电影”,在《007》系列的邦德生死不明,《谍影重重》和《王牌特工》续集没有下文后,这个古老的类型片日渐凋零,几乎只剩伊森·亨特在苦苦支撑。
“动作为王”
与5年前的《碟中谍6》一样,特工伊森和他的“不可能的任务”小队再度出击,追踪一种可能危及全人类的新型武器,避免其落入坏人之手。执导《碟中谍7》的仍是前两部的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他准确抓住了这个IP的精髓所在——“动作为王”。
演员阵容上,伊森的战友既有从27年前第一部就并肩作战的文·瑞姆斯,也有《碟中谍3》开始加入团队的西蒙·佩吉,从《碟中谍5》起合作的“瑞典女神”丽贝卡·弗格森。
6月在罗马全球首映时,《碟中谍7》收获大批好评,正式上映后获得更多的媒体和观众肯定:在烂番茄网站获得96%的新鲜度和94%的爆米花指数,Metacritic网站主流媒体也打出81分。《华尔街日报》赞扬该片“太过瘾了,轻松击败近期所有好莱坞大片,再次提醒观众:克鲁斯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碟中谍7》“另辟蹊径地融入高科技”,《洛杉矶时报》认为该片“就像所有环游世界的大片和银幕旅游手册一样,已然是好莱坞特有的广告,一种庆祝仪式”。Indiewire网站认为,“《碟中谍7》绝对是近年来上下集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时代》杂志则从主演克鲁斯的角度评析:“他仍然热爱那种老式的主流电影,已然成为骑士般的梦想家。无论是否成功,观众都能在他的努力尝试中发现乐趣”。
也有一些媒体仍然保持理性,《好莱坞报道者》称“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制作水准,掩盖了剧情上的不足”,《纽约时报》也认为“尽管有些新面孔,但《碟中谍7》缺乏真正的惊喜,主要靠令人赞叹的特效和巧妙的幽默来防止剧情过于严肃”。
“特工电影”吸引力大不如前
高口碑的加持下,媒体预测《碟中谍7》的全球开画票房将达2.5亿美元,最终票房有望超过该系列最好成绩——《碟中谍6》的7.9亿美元全球票房。目前《碟中谍7》在中国的预售票房达1509万元人民币,淘票票平台上想看人数达28万,周五排片率暂列第一。鉴于该系列在国内一直拥有不错人气,《碟中谍7》有可能在今年暑期档突破《速度与激情10》9.8亿元进口片纪录。
回顾《碟中谍》系列20多年的历史,除了电影大师德·帕尔玛打造的第一部,其他5部均在中国上映,票房也从《碟中谍2》的2500万元飙升到《碟中谍6》的12.5亿元。虽然《碟中谍》依然火爆,但曾经大受欢迎的“特工电影”,如今在中国乃至全球观众心中的吸引力都大不如前。这一趋势早在2021年《007:无暇赴死》上映时就已出现,这部丹尼尔·克雷格版邦德的“谢幕之战”豆瓣评分仅6.6分,中国票房只有4.1亿元人民币,与这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经典IP地位并不相称。
在各种超级英雄、科幻和奇幻题材面前,单靠演员个人魅力和传统特效作为卖点的特工电影想要打动观众并不容易。毕竟特工片本就是战争和冷战的产物,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谍/特工格外活跃,他们的经历为电影提供充足素材,满足观众对于悬疑反转、政治阴谋和英雄主义剧情的渴望。
随着冷战落幕,传统特工片也逐渐陷入困境——新一代观众对冷战时代感到陌生,老观众厌倦了冷酷和压抑的影片氛围。好莱坞也不得不调整反派的身份和动机:他们大多是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或暗藏野心的政客、商业大亨,男主角更多依靠个人和小团队而不是政府。像《谍影重重》系列就更多继承了传统特工片的冷峻和肃杀,《007》《碟中谍》等系列则倾向于渲染夸张的高科技道具和主角凌厉的身手。
新生代演员匮乏
新一代好莱坞电影人近年来尝试对“特工电影”进行解构和反讽,出现各种“恶搞特工片”:憨豆先生在《憨豆特工》中大搞乌龙、迈克·梅尔斯在《王牌大贱谍》里低俗尬舞、萨莎·拜伦·科恩更是在《王牌贱谍:格林斯比》中让足球流氓和特工搭档。偶尔也有《间谍之桥》《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类复古特工片,叫好但不叫座。《王牌特工》系列虽然在英式复古和酷炫特效中找到平衡,但在前传《王牌特工:源起》票房扑街后没有了续集。
除了题材和风格上的后继乏力,另一个制约特工片的因素是新生代演员的匮乏。克雷格“退休”后,下一代邦德的扮演者至今仍“难产”;马特·达蒙也没有表示是否还会在《谍影重重》中出演伯恩;克鲁斯虽然在片场亲力亲为,高难度动作全部亲自上阵,但他也已经61岁了,总有一天要为这个卖座系列找接班人。
“动画时代”网站曾推荐“美队”克里斯·埃文斯、“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以及罗伯特·帕丁森、迈克尔·B·乔丹等新一代好莱坞男星从克鲁斯手中接过衣钵,但当这些超英片中的老面孔要出演伊森·亨特时,真的会有观众买账吗?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