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百年瑞信黯然离场 债券投资遭“反常识”清零是否真的无辜?

经历百年时间,瑞士信贷在2023年最终走到了尽头。在瑞士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银行与瑞士信贷总对价30亿瑞郎的并购案落地,曾经的瑞士信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场瑞士第一大银行收购第二大银行的交易,从最初交涉到最终落槌,仅仅用了48小时。这种“闪电速度”阻止了风险蔓延,却并未将风险完全消除。尽管美联储和瑞士当局都在极力拯救市场,但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全球避险情绪仍在上升:美元指数和金价同时飙升、欧美市场此前短暂的上涨亦遭回吐。

仅就瑞信而言,其粗暴处理方式引发投资者质疑,AT1(Additional Tier 1,额外一级资本债券)债券遭遇最大价值减记,160亿瑞郎的投资先于股权归零。这种在业内人士看来“无法理解”和“简单粗暴”的处理,加剧了全球投资者的恐慌。但另一方面,瑞信AT1债券相关减记条款已写明了该债券可能被减记为零的情况。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这场源自于银行内控的风险事件或许还会继续发酵,但引发如2008年一样的全球危机概率不大。

160亿瑞郎AT1债券遭“反常识”清零

债券投资机构是否真的无辜?

为促成瑞银与瑞信的合作,瑞士央行开出了优惠条件,包括向瑞银提供约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还为瑞银担保了90亿瑞郎的损失。与此同时,在瑞士央行支持瑞银收购瑞信后,面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AT1债券被完全减记。

这无疑向市场投置了一枚“炸弹”:银行的普通股应当是最先吸收损失的部分,只有在股权“充分使用”后才应减记AT1债券,瑞信AT1债券却先于股东持股被率先清零。

AT1债券本质上是一种银行用于补充一级资本的可转债,是Cocos债券(或有可转换债券)最常见的形式。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欧洲监管架构下设计的产物,即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更多的资本金来保障银行安全。从投资角度来看,这类资产属于安全等级较高的资产。

多位银行分析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此事匪夷所思,“就像开玩笑一样,如果遵守市场规则,未来整个银行债券市场都有可能遭到连累,风险将由此酝酿”。

这种“反常识”的举措,立刻引来市场明显波动:3月20日亚洲交易的欧洲银行股价大跌。为了平息事态,欧盟监管部门迅速发声安抚投资者,暗示瑞信可能只是特例。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认为,这次一反常态的事件将为瑞银收购瑞信增添不确定性,相关事件仍将持续发酵,且很可能会导致市场对银行债券市场的信任坍塌。不过,当前欧洲央行等已经发布声明与此次事件“割袍”,发声及时,由此带来的影响将相对较小。

然而投资者此次投资“归零”是否真的无辜?多位学者认为,或许真相并非如此。因为AT1是存在被强制减记的可能性。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介绍,瑞信AT1债券的条款中实际上已经明确写到,在遭遇极端情况下,瑞士央行有权对AT1债券进行强制减记。这意味着瑞士央行此次直接减记为零的做法符合相关条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瑞信AT1债券投资说明截图显示,文件中对“减记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包括出现“生存能力事件”等减记事件后,相关债券的全部本金将有可能减记至零。

“AT1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他们或许没有细看条款,或许是为了逃避投资损失所带来的追责,但也并非无辜。”刘晓春认为,部分错误分析,叠加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成了当前市场风险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虽然有发行条款,但瑞士政府和监管机构这次应用这个条款的方式和取消股东投票权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这对瑞士政府和瑞士金融机构的信誉将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海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吴庆表示,虽然“反常识”,但若相关条款中有减记的表述,那么减记为零并非不可能。从历史上看,这类事件并非首次出现,此前在印度的银行风险处置中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瑞银和瑞信事件让市场也更加关注AT1债券规则制定问题。”吴庆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全球金融监管部门或将就AT1等CoCo债券的设计规则标准等,进行共识性的统一约定,以防止各国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纷争和全球市场的割裂。

此外,吴庆还指出,此次瑞银收购瑞信当中,瑞士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在大的金融风险面前,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有怎样的权限、处置风险的规则有哪些,同样值得全球共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收购瑞信并未经过银行股东会批准,而是直接被监管机构强行批准通过。这意味着股东权利也直接被剥夺。

与时间赛跑 48小时敲定收购

抑制风险蔓延成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瑞士第一大银行收购第二大银行仅用了48小时。据悉,其间瑞银曾多次报价,交易最终落槌。

“此次化解瑞士信贷的风险留给瑞士央行的时间并不多。”吴庆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虽然瑞士信贷与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等事件的内因并不完全一样,但在美国硅谷银行等银行破产的影响之下,全球投资者已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质疑。因此瑞士央行迅速反应可以将风险迅速遏制住,不让风险蔓延。

另有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指出,此次瑞士央行之所以迅速将本土两家银行捏合在一起,除了受到美国部分银行破产风险影响之外,或也考虑到本土金融稳定的风险。若此时市场骤变等不确定性事件出现,则可能为其处置该银行风险带来更加复杂和不利的影响。

“瑞士信贷对于全球金融体系来说影响较大。其业务主要分布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美国家。瑞士信贷一旦出现风险,全球市场遭受的风险或大于其国内风险,因此控制风险已不再是瑞士一国之事。”刘晓春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是美国等六国央行在瑞士信贷发生风险后第一时间安排货币互换、提供资金援助的重要原因。

“对于瑞信这种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只有两天的时间就要厘清其负债和资产,其面临的挑战着实不小。”吴庆表示。

实际上,利用周末的48小时处理银行风险,是美国银行监管部门在处置风险中惯用的手法,亦是在与时间赛跑的情况下,对银行风险处置经验并不多的瑞士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不得不选择的参考方式。

吴庆介绍,美国有大量的小银行,倒闭时有发生。美国监管当局处置的方式就是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处置,保证在下一个周一恢复正常、开门营业,以此来减小银行破产所带来的风险。

吴庆表示,此次处置虽然存在AT1债券投资归零等瑕疵,但总体上已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这场源自瑞信的金融风波或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双子座”变为“一根独苗”

5万亿美元规模的新瑞银能否绕开大而不能倒的老问题?

瑞士银行和瑞士信贷一度被市场誉为瑞士金融的“双子座”,是瑞士金融行业的象征,此前亦因安全而享誉全球。此次瑞士银行收购瑞士信贷,并将促成一个具有5万亿美元规模的超大型金融体系,而这将是瑞士本土几乎仅存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

瑞银此前回应中表示,此次交易将进一步加强瑞银作为瑞士领先的全球财富管理机构的地位,在最具吸引力的增长市场中运营,管理超过3.4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交易将巩固瑞银作为瑞士领先全能银行的地位,合并后的资产管理业务将是欧洲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资产超过1.5万亿美元。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Ralph Hamers此前表示,瑞银和瑞信的结合将进一步增强其服务全球客户的能力,加深业务实力。此次结合将支持瑞银在美洲以及亚洲地区的增长雄心,以及在欧洲增加业务规模。

银行分析人士却对此众说纷纭。赵庆明认为,如此金融行业的庞然大物未来在经营方面必须极度审慎经营。由于瑞士本国经济体量不大,又实行的是独立货币制度,因此一旦未来新成立的瑞银出现风险事件,瑞士央行可能无法提供足以支撑其恢复正常的资金量,瑞士法郎亦会有因此面临贬值的可能性。

刘晓春亦指出,合并后的新瑞银对全球市场的风险权重将有所增大,因此它必须谨慎经营,来减少全球市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瑞银和瑞信两家机构实际上是混业经营的代表,瑞银经营相对稳健,但瑞信则由于此前多次投资失败而导致内控出现问题。但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新瑞银能否发展妥当,还需看其自身业务未来如何调整。瑞士信贷银行被收购,对我国银行尝试投贷联动及如何走向国际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吴庆认为,5万亿美元规模的“新瑞银”未来发展或并不悲观。瑞士的金融十分开放,无论是瑞银还是瑞信都在全球展业,而瑞士国内亦有众多国际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因此无需担心其因金融体系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相关风险。

“对于瑞信而言,此次收购相当于动了一场大手术,有可能根治拖延已久的病情,这将大大提高其金融供给的效率。”吴庆指出,对于瑞银来讲,未来将通过裁员等方式节省成本。在规模效应之下,或可增厚利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

马克龙走了一步险棋 岸田突访基辅与泽连斯基会谈,日媒迅速报道白宫对此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