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3月19日文章,原题:真正的美丽容不下身体羞辱的广告还在读书时,一名女老师曾经当着男老师和男同学的面,对我的腿毛评头论足。这次尴尬的经历让我在未成年时就下定决心,要给腿部做一次彻底的激光脱毛。但耻辱感并没有在脱毛后消失,如今,我对身体的认知创伤仍然存在。
新加坡毛发管理连锁品牌Strip的一则广告近日受到攻击——被控对不做除毛的女性进行了身体羞辱。广告中,一只红毛猩猩和一名皮肤白皙干净的模特并排而立,穿着相似的衣服。广告词写道:秘诀在于卫生、速度和质量。这则广告传递了一个信息:如果女人做了脱毛手术,就会变美丽。网民们因此炸了锅,有人质问:“毛发旺盛错在哪了?”
Strip解释道,红毛猩猩是该公司的品牌吉祥物。尽管该公司称其并没有将猩猩同女性形象做对比,并迅速下架了广告,但情况已不可挽回。广告的伤害在于,它无知地推行着有害的审美标准,并将其轻描淡写为“幽默宣传”。企业推崇的不现实的审美标准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2018年,我曾在一篇有关新加坡整形手术的文章中提及一种趋势:那些走向手术台的人,都想要成为图片编辑软件中滤镜下“完美”的自己。
滤镜和医美广告只是冰山一角,太多事情在扭曲人们对外形标准的判断。网红和名人们也有责任,但他们不会承认自己使用了修图软件,哪怕是盛装打扮也要说自己没有化妆。更极端的情况是,有些公司甚至会打造虚拟的形象,将极度逼真、像画一样完美的人类形象呈现在社交媒体上。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杂志和电视是审美的风向标。今天的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尝试定义美的趋势,从狐狸眼、A4腰到卡戴珊臀,这些流行趋势深植于女性的头脑中,以至于我们中很多人都无法直面自己真实的状态。大量研究表明,美学广告和社交媒体可能会给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印象带来负面影响。2010年,《消费者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消费者会将自己同广告中的形象作对比,哪怕那根本不是人能做到的标准。
并非一切都这么糟糕。现在的审美标准正在进步,开始包容不同的体型和肤色。如今各种肤色都能找到合适的眼影,时尚品牌也开始在广告中启用各种体型的模特。尽管理智告诉我,人类无法实现真正的完美,但鼻子上的驼峰、痘印、毛茸茸的手臂等情况,总会时不时地困扰我。我害怕有一天,自己会掉入医美和整形的无底洞,我接触到的一切都在蚕食并加重我的不安。
因此,我希望企业们能够不再采用羞辱式营销。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也要改变思维模式,重新认识美,关注如何更加自信。也许有一天,我会学会毫无条件地爱自己,接受不完美,坦坦荡荡。如果我为了变美想做些什么,那一定是因为我想要按照自己的标准这样做。(作者伊莎贝尔·刘,华泽勋译)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