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转眼又到了满是节日装饰的年尾。回想五年前的2017年,在圣诞节的第二天,我踏上了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开启了驻外之旅。
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年时光弹指一挥间,身为一名驻外摄影记者,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变化。
近两年,我更多地把镜头对准生态保护方面的题材。
2021年,随着农历虎年的到来,我首先将关注点放到了极度濒危的马来亚虎身上。
受到盗猎、森林砍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马来亚虎面临着栖息地遭受破坏、食物短缺的问题,马来西亚本国野外生存的马来亚虎已剩不到150只。马来亚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入“极危”物种,曾经的“森林之王”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希望能用图片唤起人们保护马来亚虎的意识。
↑这是2022年2月2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国家动物园拍摄的马来亚虎“威拉”(左)和“黑霸”。
四月的时候,我去马来西亚南部柔佛州采访2022赛季亚洲足球冠军联赛小组赛,了解到亚洲大陆最南端红树林的保育故事,在拍摄亚冠的间隙,我跟同事一起对红树林的保育进行了专题采访。
红树林是极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兼具陆地以及水体生态系统,这种特殊性让它成为沿海地区的“生态保卫兵”。红树林既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有助于降低潮汐和强风对海岸的影响。在马来西亚柔佛州丹绒比艾国家公园一带,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延绵不绝,数千年来保卫着亚洲大陆最南端的海岸线。然而,红树林如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受土壤流失、垃圾污染等影响,红树林的面积数十年来不断缩减。
为了完成此次报道,我跟同事来到丹绒比艾国家公园,到访亚洲大陆最南端的海岸线,还跟随科研人员以及志愿者乘船沿着海岸线深入红树林地区考察。在入海口的一片滩涂,同行的本地雇员梁慧文一条腿陷进淤泥中,当我和摄像祖尔、船夫一起把她从泥地里拔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有惊无险地相视而笑。尽管脏了衣服,但深入到红树林深处后,我们更加清晰看到因土壤流失而暴露在外的红树林根部。当我们乘快艇来到丹绒比艾国家公园不远处的孟兰邦岛,眼前垃圾成堆的景象更令人触目惊心——塑料瓶、铝罐、泡沫板、包装袋、鞋子、头盔等这些人类丢弃的垃圾散落在海岸上。这些都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是2022年4月20日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孟兰邦岛拍摄的红树林旁的垃圾。距丹绒比艾国家公园不远的孟兰邦岛人迹罕至,却垃圾成堆,随着海浪漂过来的垃圾给红树林造成严重损害。
本年度最让我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当属査加尔瑚棠海龟保护区之旅。为了拍摄海龟,我跟同事乘船来到丁加奴州热浪岛北部。热浪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北部的这处海龟保护区却基本保留了大自然的纯净和野性。尽管条件有些艰苦,限电、没有手机信号,蚊虫、蚂蚁肆虐。可如今回想起来,月光下的沙滩上,一只只从海里爬上岸的海龟,悄悄地筑巢产蛋,又爬回大海,这样的画面,是多么难得。小海龟从沙子里钻出来,生机勃勃地往大海跑去,这个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这一次采访,我带去了能上天的无人机、能下海的GoPro运动相机,还有徕卡Q2——防水机身加上大光圈,让我在潮湿的环境和夜晚的微光下也能拍到满意的画面。
↑2022年6月14日,在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热浪岛北部査加尔瑚棠海龟保护区,一只绿海龟正在筑巢。马来西亚丁加奴大学海龟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从1993年起在位于热浪岛北部的査加尔瑚棠海龟保护区开展海龟监测和保护工作。査加尔瑚棠海龟保护区是热浪岛重要的海龟筑巢海滩之一,随着保护工作的进展,近年来筑巢量不断攀升。
说起在马来西亚最幸福的动物,当属生活在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里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了。大熊猫“兴兴”和“靓靓”自2014年租借给马来西亚以来,已先后产下三个宝宝。我来到马来西亚工作的这五年期间,见证了其中两只幼崽的诞生。大熊猫宝宝首次露面、大熊猫宝宝过生日、大熊猫宝宝有名字啦……这些几乎让我成为拍摄大熊猫的专业户。单是2022年,就拍摄了第二只大熊猫宝宝“谊谊”两周岁生日、第三只大熊猫宝宝“升谊”一岁生日,以及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明星大熊猫夫妇“兴兴”和“靓靓”的16岁生日。
↑2022年1月1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大熊猫宝宝“谊谊”品尝生日“大餐”。
↑2022年5月25日,大熊猫宝宝“升谊”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国家动物园玩耍。“升谊”是中国旅马大熊猫“兴兴”和“靓靓”生下的第三只宝宝,出生于2021年5月31日中马建交47周年纪念日当天。2022年5月25日被正式取名为“升谊”。
↑2022年5月31日,大熊猫宝宝“升谊”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国家动物园庆祝一岁生日。
↑2022年8月23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大熊猫“兴兴”享用生日大餐。
旅马大熊猫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动物园饲养团队的悉心照顾。自2014年“兴兴”和“靓靓”入住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以来,饲养员阿克迈勒和他的同事们一直负责照顾它们的饮食起居。因为他先后照顾了三只大熊猫宝宝,被网友们戏称“大熊猫奶爸”。这些年拍摄大熊猫的经历,让我跟阿克迈勒熟络起来,也为他对大熊猫深深的热爱而感动。
阿克迈勒说,他三天不见大熊猫就会想念它们。他对于自己接生照顾的第一只大熊猫宝宝“暖暖”,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暖暖”2017年刚离开马来西亚回到中国时,他到大熊猫馆舍工作的时候还会时不时下意识呼唤“暖暖”。
↑2022年8月2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饲养员阿克迈勒与大熊猫“靓靓”和“升谊”合影。
这五年,有三年处在疫情期间,我除了报道马来西亚疫情的动态,也有幸对中马两国守望相助互赠物资、疫苗合作等领域进行报道。2022年,随着马来西亚逐步放开管控,我也有更多机会对马来西亚的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与中国相关的题材进行拍摄、呈现——6000盏大红灯笼的天后宫、深入山里的隧道挖掘现场、激情澎湃的体育赛场,这些都让我的驻外经历更加丰富、难忘。
↑这是2022年1月2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天后宫拍摄的新年红灯笼。
↑2022年4月29日,在马来西亚文冬附近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云顶隧道施工现场,敞开式硬岩隧道掘进机(TBM)维保组负责人赵东(右)和操作员王恒阳查看设备。
在马驻外五年,走过很多路,交了很多朋友。而我知道,最终我们都会面临着分别。人生匆匆如旅,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所有经历,都有成长。这五年的驻外生涯是独特而充实的。未来很长时间,我会时常想起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种种画面,想念着跟我一起跋山涉水的同事们,怀念着这片土地上的美景和美食。
策划:兰红光
统筹:武巍、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朱炜
编辑:章磊、尹栋逊、杨纯、李梦馨、邵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