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纪录片揭马克龙斡旋俄乌危机幕后:“充满信任”的通话和告吹的峰会

万米高空的总统专机、按核战标准打造的爱丽舍宫战时地堡、大雪覆盖下一片肃杀的红场,这些不是哪部军事谍战大片中的吸睛元素,而是一部外交纪录片的镜头中真实呈现的场景。

2月初,马克龙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普京后,一边散步一边与顾问博纳谈论自己与普京的关系。

2月初,马克龙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普京后,一边散步一边与顾问博纳谈论自己与普京的关系。

上一个镜头,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他的随行人员还略带失落地走在红场上,复盘着刚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马拉松式会谈;到了下一幕,法德领导人的顾问们则聚在当年安托瓦内特王后专属的特里亚农宫,加快语速讨论起关键的油气供应问题。

今年6月底,这部名为《总统、欧洲和一场战争》的纪录片在法国上线,随即引发舆论争议。而片中披露的涉及法、俄、乌、德、英、意等国的外交内情,则不出意外造成了后续的外交风波,一些相关国家的政府对法国如此曝光元首外交的细节颇有不满,认为此行为有损法国作为大国的外交信誉。

《总统、欧洲和一场战争》

《总统、欧洲和一场战争》

当然,对于广大公众和有心观察外交事务的专业人士而言,该片倒是带来了一个窥见今日各大国危机外交运作方式的视角,把秘密外交帷幕后的折冲樽俎暴露在世人面前,并为将来的研究者复盘伴随着本轮俄乌危机始终的多方外交互动提供一些注脚。

导演拉伽什的团队自2022年初开始就进入马克龙在爱丽舍宫的顾问圈子里“沉浸式”采访。在长达近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整日“泡”在总统府,参与各种大小会议,特别是总统和外交顾问们的简报会。

“在我们这个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如果说这部影片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就是通过拍摄这场战争的幕后,来展现今日政治的运作和它的复杂性。”该片的导演拉伽什告诉法国媒体。

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起初只是教育性的。纪录片团队的策划人员泽维尔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们当时希望跟拍马克龙的外交活动,将法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角色展现给观众。导演和我们之前都不认识爱丽舍宫里的任何人。”

马克龙的首席外交顾问博纳和朔尔茨的顾问在特里亚农宫讨论能源问题。

马克龙的首席外交顾问博纳和朔尔茨的顾问在特里亚农宫讨论能源问题。

“很多法国人都觉得欧盟离得太远,太‘高大上’了,那么我们就要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现欧盟的外交政策是如何运作的,这一切又跟法国公众有什么关系。”泽维尔回忆,“我们后来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爱丽舍宫,特别是马克龙的外交事务顾问们。他们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想法,于是大家就开始拍摄了。只是没想到刚去就赶上了(俄乌)危机。”

“他把我们都骗了”

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数天里,马克龙一直试图扮演斡旋者角色。其中有一幕是他在车内接到顾问电话,后者通报了俄军在俄乌边境集结的消息,但他依然试图给事态降温。狭小的空间内,导演在旁询问斡旋进展,摄像则用一个“暗访式”的仰拍视角拍下了马克龙脸上的忧虑神色。

冲突爆发前,马克龙在专车中被告知俄正向边境增兵。

冲突爆发前,马克龙在专车中被告知俄正向边境增兵。

“团队相信那就是最适合呈现给公众的危机序幕。在这一幕中大家看到法国总统直到最后一刻还在采取外交努力,希望劝说普京放弃使用武力的选项。”泽维尔说,“在车内那样一个密闭空间,镜头里只有马克龙和拍摄者,相信这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现场感,立即感觉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内部视角。”

与这一幕类似,拍摄团队还获得授权,参与了十多场外交顾问为马克龙进行的简报会。其中最具有爆炸性的是2月20日马克龙与普京的那通持续近两个小时的电话。

通话开场,互相打交道已多年的两人试图保持一种友好而私人的沟通氛围,以“弗拉基米尔”和“伊曼纽尔”互称。在马克龙这一方,除了摄像之外,就只有两名外交顾问在场。然而,谈及明斯克协议和乌东两个“人民共和国”地位问题时,明显可以感到马克龙提高了音量。

普京首先指责马克龙试图曲解甚至修改明斯克协议的内容,并对顿巴斯方面的声音充耳不闻。马克龙立即高声反驳,称“分离主义者”提出的提议并无效力,因为他们身处一个主权国家,却并不是“经过民选的权力当局”。

话筒另一头,普京马上翻出2014年的历史账本,回击表示基辅政府也不能算民选当局。“他们通过一场血腥政变上台,(政变中)有的人被活活烧死,那是血淋淋的场面,而现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是对此负有责任的人之一。”普京谈到的是2014年“广场革命”时,发生在基辅和敖德萨等地的暴力事件,其中在敖德萨的工会大楼,一些主张与俄保持友好关系的抗议者被“广场革命”的支持者封在楼内,最后被烧死。

尽管有激烈交锋,马克龙依然试图将自己摆在调停者的位置上。他恳请普京帮忙,“你必须帮助我,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了。”为了安抚普京,马克龙还称自己会呼吁泽连斯基保持冷静,控制住乌军方,同时也不要在舆论上过于高调。但同时他也要求普京不要再向边境增兵。“如果你想要给对话一个机会,那你先得给地区局势降温。”

为了彰显法国居中调停的角色,马克龙还在最后提议为一场在日内瓦举行的“普拜会”牵线搭桥。普京很快称自己“原则上”同意这个提议,但必须首先同自己的幕僚们沟通,他会让手下的人与法方一同,好好准备这场会议的细节问题。

这时通话进入尾声,普京突然终结话题。“感谢你伊曼纽尔,我总是很乐意与你交谈,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信任。”他以一种放松的口气说,“我不想对你隐藏任何事,我刚才正想去打冰球。现在我是在健身房里和你通话,马上就要去开始我的训练了。但你可以放心,我会先和我的幕僚们打电话。”

纪录片揭马克龙斡旋俄乌危机幕后:“充满信任”的通话和告吹的峰会

2月20日,普京在与马克龙的通话中表示“原则上”同意举办“普拜会”,马克龙首席外交顾问博纳对此十分高兴,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普拜会”最终不了了之,而就在普马通话后不到48小时,克里姆林宫就宣布承认了东乌的两个“人民共和国”,再过一天,俄军就将开始对乌克兰展开一场持续至今的“特别军事行动”。

冲击之下,爱丽舍宫进入了危机模式。导演的镜头切到了马克龙的办公桌旁,众人簇拥之下,他与英国首相约翰逊、德国总理朔尔茨等其他欧洲领导人展开了密集的电话外交。约翰逊无疑是对法国的温和表现最具批判性的那一个。“每当你想和那个人(普京)谈判的时候,他就会得寸进尺,反而更有侵略性。”约翰逊说。

“不管怎样,谈判仍是正确的。”马克龙回应说,“因为这给予了他(普京)一种道义负担,他有责任继续对话。”

很快,俄罗斯开始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摄像师面前的法国外交顾问博纳变得有些焦急,他抓起手机,试图联系一直与他对接的克里姆林宫外交顾问尤里·乌沙科夫,然而已无人接听。“他们有胆子开启战端,却没有勇气开口说话。”博纳发出一声叹息,指责普京“总是撒谎”,把所有人都骗了。

纪录片揭马克龙斡旋俄乌危机幕后:“充满信任”的通话和告吹的峰会

俄乌冲突爆发后,马克龙询问外交顾问们,现在谁还能直接和普京说上话。博纳回答称,没有人。另一名顾问则说,或许埃尔多安可以吧。

影片上映后,马克龙和普京这几段以法文和俄文交谈的激烈对话外流,引发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不悦,他说:外交礼仪不允许单方面泄露(此类)录音。当然,法国方面通过法媒《世界报》的报道回应称,早已向包括俄方在内的涉事国家提前通报了马克龙身边会有摄像记者伴随的情况,但这未能平息俄罗斯的不满。

总统、心腹和“路人”部长

这部纪录片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就是爱丽舍宫战情室内的大段内景。马克龙的顾问们被突发的俄乌危机打了个措手不及,总统精英外交团队的窘境在纪录片团队的镜头下暴露无遗。

跟随镜头,可以发现马克龙起初对普京不可谓不坚决。影片前十多分钟都聚焦2月24日前的数天,马克龙在与普京的通话里多次提高音量,强调“我们根本不在乎那些分离主义者的提议”。他还反驳普京对明斯克协议和其他国际法条文的解读,要求普京“在选法律顾问时明智一些”。

固然马克龙最初的表现不像其政敌所称的那般“软弱”、“被动”,但这些场景却显示出眼下法国外交决策机制的高度中心化,所有事务基本上都由马克龙和他的心腹顾问来操持决断。

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外长勒德里昂仅仅短暂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任何发言,近乎电影中的群众演员,“戏份”少得可怜。对法国而言,马克龙与普京的几次长时间通话是危机期间的重要事件,公众却只能在镜头中看见他和自己的外交事务心腹博纳作短暂讨论,似乎两人的三言两语就决定了在电话会谈中的策略和议题。不仅如此,即便是博纳这样的“近臣”也只能全程附和并执行马克龙的意见,看不到他提出任何不同看法或提议。

纪录片揭马克龙斡旋俄乌危机幕后:“充满信任”的通话和告吹的峰会

马克龙在总统专机上召开会议,博纳等外交顾问参加,而外长勒德里昂虽然在场,却没有发言“戏份”。

法国《世界报》的资深驻美和外交记者斯莫拉尔在推特上评论称,“影片展示出一国外交怎样被一个小团体完全掌控,他们就像在运营一家初创企业,仿佛一切事务都可以靠拨打手机通讯录里的几个老熟人——奥拉夫(朔尔茨)、沃洛迪米尔(泽连斯基)和弗拉基米尔(普京)——来解决。”

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传统中,外交政策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总统的“专属领域”,其所受的掣肘比其他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少很多,但影片展示的情况显示出马克龙的控制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法国的)外交政策从未像今天这样被个人掌控。”前法国驻外大使、法国外交智库蒙田研究所顾问米歇尔·杜克洛对此评论道,“纪录片告诉我们,这种外交政策模式已经到达了自己的极限。”

孤独的温和派

马克龙一向以旺盛的公共表达欲著称,在这部外交现场实拍的纪录片中也不例外。该片上线的6月底到7月初,正是法国的对乌政策饱受西方舆论诟病的时刻。随着冲突白热化,马克龙展现的外交政策灵活性和他与普京直接沟通的能力固然受到部分舆论的赞许,但来自西方盟友的大量批评认为他对自己的外交能力过于自信,而且面对普京时太过天真,夸大了自己对克里姆林宫主人的影响力。

片中出现的马克龙毫不掩饰自己对俄的外交理念和方式。各种电话和穿梭外交间隙,在转场的飞机或是专车中,马克龙几次对拍摄者强调,法国乃至欧盟无论如何需要保持和普京的对话,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战争升级。

“不仅是观众们,这些高层互动的场景让我们的团队也感到新奇甚至不可思议。”泽维尔向澎湃新闻评论说,“他为什么要如此坚决地继续与普京通话,即便其他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持不同看法?一直到最后,他都坚持认为欧洲可以对俄强硬,但不能羞辱俄罗斯,我们试图搞清楚他的行为动机。”

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发动以前,马克龙为了那场最终告吹的“普拜会”付出了不小的精力。摄像团队拍摄了当时爱丽舍宫内的一场小范围外交简报会,顾问博纳在会上提出怀疑意见,认为此时促成拜登与普京会面或许已不合时宜,因为美方提供的情报显示俄军正在俄乌边境大规模集结。但马克龙立即驳回了他的怀疑,回应称法国仍然应该“官宣”这场峰会,因为这样才能显示法国已尽最大外交努力,并且没有被盟友拖入冲突。

“(普拜会)会将普京置于一个困难境地,假如他搞军事冒险的话,会有损他的信誉。万一他真的用行动违背了共识,那我就可以公开说这个人对我撒谎了,而我手上就握着证据。”马克龙在片中如此向下属解释自己的坚持。

随着战事持续,马克龙称,当前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领导人都在试图传达一种“我们必须彻底消灭俄罗斯、永久削弱它”的信息,但他对此有不同意见,他的目标是“帮助乌克兰获胜”,而“不是对抗俄罗斯、更不是彻底消灭它”。

法国的政治语境下,“盎格鲁-撒克逊”一词虽不是一个非常突兀的用法,但在公开场合出自总统之口依然比较少见。“德国之声”等欧洲媒体就认为,这似乎显示着法国主动与英美拉开距离。

法国战争学院的地缘政治学者卡洛琳·加拉特罗斯告诉澎湃新闻,马克龙在这部纪录片中明显表现出一种与其他盟国的疏离感。“显然,马克龙政府在对俄关系上正在追求一种不同的利益。但从中也能看到一种高度的悲观情绪:即明知事态在往恶化的方向发展,却也不能改弦更张,只能坚持‘理性’的对俄态度。”

“马克龙其实也明白,只要普京在台上,欧俄之间的裂痕是难以弥补的。法国追求欧洲战略自主的计划已经脑死亡了,北约反而焕发了第二春。戴高乐时代以来,法国一直享有与俄(苏)打交道的自主权,即便是冷战高峰期美国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也就是说,和俄罗斯的稳定关系是自1958年以来法国安全政策的一个独特要素。但这种西方盟国里独一份的奢侈现在已经结束了。”卡洛琳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泽维尔为化名)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相关阅读:
武磊已考虑回归中超:照顾家庭是主因 男足再无五大联赛球员 俄军攻占乌克兰第二大发电站 乌克兰誓言夺回赫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