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韩国“路边摊”20年内或消失,首尔市民态度不一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林龙优]在韩国首尔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见一些集装箱状深褐色“小屋子”。外面摆放着刚打好鞋油的皮鞋和招牌,里面坐着一位大叔,旁边整齐地摆放着修鞋的工具,这就是首尔街边的修鞋铺。这小小的空间与它背后繁华的写字楼和百货商店有点格格不入。除了修鞋铺,还有卖报纸、彩票、口香糖和饮料等商品的零售亭,这些小屋子在韩国统称“路边摊”。路边摊是首尔市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唤起人们的怀旧情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修鞋的人少了,从网上和便利店买东西的人多了,再加上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减少,许多“路边摊”不得不关门。

笔者公司楼下就有两三家修鞋铺,平时路过的时候就很好奇小屋子里面的情况。笔者的一双鞋穿了多年,有一天鞋底开胶,笔者终于有机会走进小屋子一探究竟。屋内空间非常狭窄,不足4平方米的小屋子除了修鞋的大叔,只能坐下一位客人。我在大叔对面的软椅上坐下,穿上给客人提供的临时拖鞋,就开始上下打量这间小屋子。

屋子虽小但没有异味,修鞋的大叔穿着体面,旁边放着剪子、锥子、胶水等零零碎碎的物件,地上还有两个小风扇,微微柔风,调节屋内空气,让人感觉很舒服。为了节省空间,屋子还设有吊柜,鞋盒等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体现出主人的细心。统一的价格表镶在相框里,挂在醒目处,一目了然。

韩国人常说,每双鞋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爱鞋子的主人和一位手艺高超的修鞋匠。大叔虽然不懂外语,但是一看就知道鞋子的状况,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大叔熟练地操作手上的工具,穿针、钩线、打磨再上线……看着鞋子被这样温柔又仔细地对待,除了敬佩大叔的手艺外,也心生暖意。难怪韩国朋友都说,首尔修鞋铺是钢筋水泥森林里稀缺的温暖存在。大概十几分钟后,换了新底的鞋子焕然一新,收费只要1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2元),非常公道。不过,修鞋铺只收现金,不扫码,不刷卡。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鞋子坏了,人们总会缝缝补补几次才舍得扔掉,正因为这样,修鞋匠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是不可缺少的职业群体。岁月流转,那个简朴的年代已经过去,修鞋的人少了,修鞋匠的数量不断减少,修鞋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韩国上班族在网上评论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时间在家办公,去修鞋店擦皮鞋的需求就减少了。“现在听说很多修鞋铺要关门了,以后上班就得少穿皮鞋了。”

根据首尔政府今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首尔市的“路边摊”共计1552家,比去年减少119家。与10年前相比,减少39%。其中大部分是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闭的。

此外,也有些“路边摊”停业是因为经营者年龄太大或去世。据统计,路边摊的经营者60岁以上的占86%,预计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内路边摊会彻底消失。

为维护城市整洁美观,保障市民出行方便,首尔市政府将对停止营业的摊位进行出售或拆除。为此,韩国媒体纷纷用“从市中心消失的摊位和修鞋店”“街头零售亭和修鞋店消失在时间里”等语句来表达遗憾。首尔市民的态度不一,有的觉得路边摊应该被淘汰,有的觉得失去这些独特的文化风景感觉很失落。

跟修鞋铺一样,零售亭的面积也很小,只能容纳两三人。经常可以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街边零售亭,身边堆放着货物,转身和出入都不太方便。前面只有一个收钱的小窗口,人坐在里面像坐牢似的。

在清凉里地铁站附近经营零售亭的金奶奶今年已经75岁了。她每天就坐在不到4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看着过往的人潮发呆,反正也没有什么人在她的零售亭前停留。有时候她的朋友和附近的邻居会来陪她聊聊天,但大部分时间她就这样看着人潮打发时间。

生意不好做,一个小时才卖出一两包香烟。金奶奶已经不记得自己上一次打开冰箱门卖饮料是什么时候了。她一边擦着柜台的灰尘一边说,“你觉得年轻人宁愿在满是灰尘的路边摊买喝的,还是在隔壁24小时便利店买喝的?”

这些路边摊遍布韩国城市的繁华地带,是扶助弱势群体的政策成果之一。政府规定,残障人士、老人和单亲家庭、对国家有功者及其亲属有优先租赁贩卖台的权利。可经营零售亭利薄,像金奶奶那个零售亭,一个月收入不到1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780元),减去成本和租金,生活还是很困难的。即使这样,金奶奶仍表示她会干到干不动那天。

金奶奶经常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全盛时期”的路边摊,那时候买东西可是要排队的。那个年代没有24小时便利店和咖啡店,街上唯一可以买香烟、饮料和报纸的地方就是零售亭。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乌东顿巴斯大战开打,“关键时刻”来了 俄媒:俄联邦共产党议员向国家杜马提交草案,提议将苏联国旗作为俄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