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连线|亲历者讲述:“埃博拉疫情”比《埃博拉前线》更残酷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不久前,一部名为《埃博拉前线》的电视剧火了。该剧以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和记者与当地医生合作抗疫的故事。但亲历者告诉记者,真实情况要比剧中呈现的更为震撼。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
“有好几次,我们在手术间里做手术,做着做着停电了,手术灯灭了,监护仪不显示了,我们只好用手电照明完成手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车昊回忆在几内亚的经历时说,停电对当地医院是家常便饭,工作环境比较恶劣。
2014年,几内亚等西非国家相继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据世卫组织数据,埃博拉病毒平均致死率高达50%,在某些国家实际致死率甚至更高。感染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发生多脏器功能受损,甚至还伴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第23批援几医疗队队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说,埃博拉是一种四级病毒感染的传染病,症状明显,死亡率非常高,这次在几内亚的流行死亡率几乎达到70%,病情发展非常迅速,一般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一个星期到十几天便会死亡。
几内亚埃博拉疫情暴发时,第23批援几中国医疗队即将离任。他们选择坚持到底,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车昊回忆说,几内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当地无菌手套、帽子和口罩数量都非常有限。中几友好医院神经科主任兰萨纳·拉霍·迪亚洛坦言,几内亚当时还没准备好应对埃博拉这样大规模的疫情,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并不牢固,“在疫情到来之前,我们所在的当地医院里甚至都没有人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不降低防控标准但又必须节约物资。车昊说,他们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精准抓住防控关键环节,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携手当地医生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
一份责无旁贷的坚守
新华社记者文浩是第一批进入几内亚埃博拉疫区的中国记者之一。几国内公共卫生条件恶劣,当地民众防疫意识淡薄,疫情发展势头和造成的危害远超记者预期。
这是2014年8月18日在塞拉利昂凯内马区政府医院埃博拉疫情防治中心外拍摄的一名身背消毒设备的医护人员。(新华社记者孟晨光摄)
埃博拉病毒通过接触和体液传播,避免感染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不与外界进行接触,但是作为一线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接触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避免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任务。”文浩说。
2014年5月底,埃博拉疫情从几内亚蔓延至邻国塞拉利昂,感染和死亡人数迅速攀升,在7月底8月初几近失控。世界卫生组织和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都相继介入参与援助。
新华社记者林晓蔚在接到指令后,与同事一道赶往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进行一线报道。
林晓蔚(中)与新华社记者李斯博(右)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采访,2014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孟晨光摄)
在弗里敦工作,随时都能感受到恐惧和压抑感。当地民众在疫情前情绪失控、倍感恐慌,医护人员脸上也都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疲惫和无力。林晓蔚回忆说,一位护士曾无表情地告诉他们,过去几个月自己已经送走了20多位同事。
“在进入凯内马医院之前,这座在塞拉利昂排得上号的‘一线城市’几乎如同一座死城,街头空空荡荡,非常安静。但当紧闭的医院大门打开之后,我们突然进入了一个极其混乱和喧闹的环境,许多带着各种疾病的患者在门口分诊的白色帐篷里挤成一团,在医院的一个角落里则是最核心的埃博拉患者病区,有的患者因为极度无力已经无法站立,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不间断地忙碌,处理病人或是给病区消毒,污水随着泥地的沟壑从病区里流到我们脚下。”
一段坚如磐石的友谊
“普外科医生盖思姆与我们一起工作了一年之久。曾经有一次我问他有什么理想,他说他想攒钱买一辆好点的二手车,现在这辆车是他花200美金买的,车玻璃和车门都坏了,他看上了一辆800美金的二手车。”
车昊说,盖思姆是一位很负责的医生,常常有患者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他每天工作到很晚,在夜里经常能看到他在病房的身影。很不幸,他还是感染了埃博拉,坚持了不到一周就逝世了,那辆200美元的旧车还停在医院里。
“他临终前和我们说,他门诊办公室的日历上还写着两个患者的名字,都是预约下周要做手术的患者。”谈到这里,车昊眼中泛起了泪光。
整个任务执行期间,中国医疗队无人感染。但中几友好医院有9名当地医务工作者不幸染疫,其中6人死亡。在携手抗疫的过程中,中国医疗队与当地医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死去的战友无比缅怀。
2014年10月30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工作人员卸运刚刚抵达的中国政府援助物资。(新华社记者林晓蔚摄)
一种回归生活的美好
多年后,林晓蔚重新踏上疫情散去的塞拉利昂,街头那种蓬勃的生气又回来了。热热闹闹的商店、热热闹闹的公共小巴,每个人仿佛又重新有了生活的目标和动力。许多人在跑步、练拳、朝着海浪歌唱。
“疫情之后,我们都成为了埃博拉病毒的专家,我们在与中方合作的经验中变成了新的培训者,在医院、校园、街区宣讲埃博拉病毒的防疫知识,告诉人们洗手、消毒的重要性,为民众带去必要的口罩和防护服。”迪亚洛医生微笑着说,“在此,我想向中国表达我的敬意,向所有参与这次医疗援助的中国医生表达衷心的感谢,愿中几友谊长存。”(监制:冯俊扬;统筹:杨骏、闫珺岩;记者:张健、司源、郑扬子;文字:张健;视频:司源;编辑:马骁、唐志强;报道员:兰萨纳·卡马拉)
鸣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