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百年圆梦到“双奥之城”北京冬奥展现硬核实力
帆亦升
一百多年前,中国有识之士提出沉甸甸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1932年,刘长春成为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1984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摘取首金,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无与伦比的姿态载入奥运史册。
再过不到20天,2022年2月4日,全球目光将汇聚中国,奥林匹克圣火将在“鸟巢”再次点燃,北京将成为首个“双奥之城”,展现中国的“硬核”实力。
“硬核”绿色办奥
“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绿色办奥更是摆在首要位置,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在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也是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将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首次大规模使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实现“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的宏伟目标。
让奥运会融入城市,而不是让城市适应奥运会。随着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首钢功能转型的引擎再次被点燃。曾经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变身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精煤车间及周边地区,改造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通过将工业遗存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首钢四块冰”承接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项目。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实现冬夏项目双转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成了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项目的“冰立方”、篮球比赛场馆“五棵松”变成了举行冰球项目的“冰菱花”。各赛区场馆均已制定赛后利用计划,将为当地民众带来长久红利,实现北京申冬奥时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使冬奥会产生可持续的良好社会效应。
“硬核”安全办奥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引发的新一轮疫情发酵和冬季低温给疫情防控带来的天然不利因素,中国坚持把保护涉奥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制定并发布两版《防疫手册》。严格执行远端防控、疫苗接种、闭环管理、核酸检测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境外疫情输入传播风险,切实保障所有参赛人员及主办城市人民的健康,确保比赛如期安全顺利进行。
冬奥防疫举措既体现疫情防控的“硬度”,也体现人文关怀的“温度”。为在与会人员中达成广泛共识,帮助大家先理解后遵守,在发布《防疫手册》前,北京冬奥组委组织政策说明视频会,向各方讲手册、讲要求,充分体现人性化防疫。为努力提升赛事体验,冬奥筹办期间,高标准做好抵离、住宿、餐饮、交通、医疗、安保等工作,按照“精准化、精细化”要求,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由于冬奥正值中国新春佳节,组委会还特意增加了许多春节文化元素,让各国运动员更好体验欢乐、祥和、温馨的节日氛围。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尽管面对疫情挑战,但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进展十分平稳顺利,“几乎是一个奇迹”。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科茨则用“了不起”三个字来评价卓越的冬奥场馆设施和疫情防控工作。
“硬核”团结办奥
疫情时代呼唤“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2021年12月2日,第76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173个国家参与共提,创下近几届冬奥会休战决议共提国数量新高。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非双方通过《达喀尔宣言》,共同强调支持北京冬奥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俄罗斯总统普京、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等国际政要均确认将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及多国奥委会也纷纷发声支持北京冬奥会。
奥运从来都是属于运动员的舞台。在“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期间,来华参赛的国外运动员纷纷点赞冬奥场馆和赛事工作,代表了运动员们实实在在的认可和期待。但遗憾的是,个别国家和一些政客小动作不断,妄图将北京冬奥会政治化,把体育盛会搅成“政治秀场”,制造分裂、挑起对抗,这不仅是对运动员人权的破坏,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有违团结与合作的时代潮流,注定只能以失败收场。
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得到解答,到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加冕在望,正如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的寓意,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汇聚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奥运梦、中国梦。冬奥开幕在即,千年古都已做好准备迎接再次圆梦的时刻,中国将当好东道主,竭诚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为世界注入更多团结、信心和力量。2022年,相约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