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连线|国社记者走进重开的阿富汗国博馆长感谢中国知音
新华社喀布尔12月15日电(记者史先涛)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日前重新开放。这座两层灰色楼房外观朴素,却见证了阿富汗的百年变迁,自身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
在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里,馆长向新华社记者娓娓道出博物馆的故事,还表达了对中国“知音”的感谢,对未来合作的期待。请看记者从喀布尔发回的报道——
文物平安
期待访客重来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9年,如今坐落在首都喀布尔西南部、兴都库什山脚下。
今年8月塔利班进入喀布尔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因局势不明朗,为保护文物而一度闭馆,日前重新开放。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主楼。新华社记者史先涛摄
在博物馆大院门前,4名塔利班人员检查了记者的证件和阿富汗文化部开具的采访许可。
安检后,一人领着记者走进院子,直至售票处。门票很便宜。本国访客票价20阿尼(约合1.3元人民币),外国访客票价100阿尼(约合6.5元人民币)。如需拍照,票价翻倍。
新华社记者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采访。视频截图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米告诉记者,在前一阶段局势变化中,博物馆所有文物保存完好,没有一件文物丢失或遭破坏,这让他感到很欣慰。而且,塔利班还派了人手负责博物馆安保工作。
在记者探访博物馆期间,展厅内只有少数工作人员,未见访客。拉希米说,博物馆毕竟刚重新开放,本地访客还不多,很多外国人前阵子已离开阿富汗,因此更不会有外国访客,他相信等局势更加明朗后博物馆会迎来更多访客。
门口碑文:
“文化兴则国家存”
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阿富汗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珍视。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主楼门前碑文“文化兴则国家存”。新华社记者史先涛摄
主楼入口处的石碑上,刻有英文“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意为“文化兴则国家存”。今年阿富汗局势几经起伏,这句话格外令人感慨。
就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磨难,始终努力延续阿富汗的文化血脉。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一些展品。新华社记者史先涛、报道员阿里亚摄
如今,外界对阿富汗的主要印象恐怕是多年战乱、安全形势差,对阿富汗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阿富汗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在历史长河中,多种文明碰撞融合,沉淀下珍贵的文明结晶。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品一度达10万件。然而,博物馆因连年战乱而受到重创。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楼多次被火箭弹击中,损毁严重,大量文物遭盗窃、抢夺、破坏,馆藏最多时减损七成。
所幸,总有热爱文化事业的阿富汗人甘冒生命危险倾力守护,博物馆得以作为阿富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得到修复,甚至涅槃重生。目前,博物馆藏品数量达到约5万件。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对新华社记者讲解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重要展品。视频截图
在向记者详细介绍博物馆“镇馆之宝”时,拉希米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一件是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伽的塑像。拉希米特意指出,国王服装具有鲜明的阿富汗风格。
另一件是有5000年历史的银碗残片。拉希米强调,这件藏品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凸显阿富汗曾处于不同文明交汇之地。
感谢中国知音
期待未来文化合作
历史上,阿富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如今,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也有不少中国知音,博物馆现状一直牵动着很多中国文博爱好者的心。
据故宫博物院介绍,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巴克特里亚宝藏”文物展览曾在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等八地九家中国文博单位展出,受到中国观众广泛关注和热诚欢迎。
对此,拉希米说,阿富汗将文物送往中国巡展,展示阿富汗的丰富文化遗产,是希望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善意和友好,增进两国文化交流。
就在今年11月23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发出公开倡议,呼吁加大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力度。
拉希米告诉新华社记者,他对中国同行的努力表示感谢,期待未来与中方展开更多合作,包括在中国举办更多巡展,也期待中国同行有机会来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共同参与对阿富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据介绍,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目前展出的文物仅占全部藏品的5%,并且已展出多年。相比起丰富馆藏,博物馆展厅略显局促,设施比较陈旧。
拉希米曾访问中国十多次,到访的每座中国城市都拥有设施先进的博物馆,这令他赞叹不已。他说,馆方正计划过段时间更换展品,并修建新楼,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以中国博物馆那样的高标准迎接访客。(报道员:阿里亚;编辑:孙浩、马晓燕;剪辑:孙硕)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