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波白边境的难民危机:被无视的国际法,被利用的“人权”

原标题:波白边境的难民危机:被无视的国际法,被利用的“人权”

近日,白俄罗斯和波兰边境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持续引发国际关注。目前约有三四千“难民”聚集在白俄罗斯和波兰边境,试图借道波兰东北部的库兹尼察边境检查站进入欧盟。波兰国防部已召集1.7万名士兵严防把守边境。11月16日,“难民”和士兵之间爆发多次激烈冲突,波兰军方则动用化学喷雾和高压水炮驱散难民,造成多人受伤。同时由于严寒的天气以及食物、水和医疗保障的缺位,大量“难民”处境艰难,已有十数人在这场边境危机中丧生。

 11月16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附近与波兰接壤的边境地区,白俄罗斯工作人员向难民发放物资。新华社图

11月16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附近与波兰接壤的边境地区,白俄罗斯工作人员向难民发放物资。新华社图

面对边境僵局,白俄罗斯方面近日启动边境附近的仓库安置这些“难民”,暂缓了危机。但此次难民危机仍未迎来转折点,相关国家的后续政策将决定这些“难民”的生死去留。在此次边境危机中,波兰政府的做法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面对大量“难民”,波兰政府不仅没有广开大门,反而重兵把守,并禁止记者、医生、非政府组织前往边境地区采访或救助“难民”。

如何评价波兰政府的做法,这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目前聚集在白波边境的“难民”是否符合国际法对难民的界定标准?如果他们真的是难民,波兰政府是否有权拒绝他们入境?

难民的界定标准和“不推回原则”

首先,此次边境危机中的“难民”是否真的可以被界定为难民?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国际难民机制和国际难民法的相关知识。早在20世纪中期,国际社会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全球难民问题,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难民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法律文件和一个核心原则——“不推回原则”。

两个法律文件指1951年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这两个法律文件对难民进行了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可的界定,也是国际难民法的核心文件。根据这两个法律文件,难民为:“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国之外,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简而言之,界定一个人是否是难民主要看他是否受到了因其种族、宗教、国籍、政见或属于某一社会团体而导致的迫害。

此次边境危机中的“难民”大部分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伊拉克人和叙利亚人。其中,来自伊拉克北部的雅兹迪人和库尔德人又占了多数。

11月15日,难民聚集在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白方一侧的营地。新华社图

11月15日,难民聚集在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白方一侧的营地。新华社图

雅兹迪民族主要聚居在伊拉克西部的辛贾尔等地。虽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因为自身力量弱小,长期以来就在中东其他民族的夹缝中求生存,不断遭受政治、宗教压迫和屠杀。2014年8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活埋伊拉克北部城镇辛贾尔镇的500名雅兹迪人的暴行一度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2016年6月17日,联合国将“伊斯兰国”对雅兹迪人的大规模屠杀行为定性为“种族灭绝”。虽然2015年辛贾尔地区被库尔德自治区政府解放,但是大量被迫害的雅兹迪人仍未能返回家园,辛贾尔地区也因遭受严重的战乱而令当地居民难以维持生计。

此次难民危机中的另一大难民群体来自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虽然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局势相对稳定,但是大量民众依然面临生计的考验,尤其是由于水电供应不足和腐败问题而引起的生活困难。此次选择逃往白俄罗斯边境的大量库尔德人多是希望逃往欧洲,以获取更好的工作前景。此次边境危机中的叙利亚“难民”则多是来自叙利亚东北部。该地区长期是“伊斯兰国”以及美国支持下的“叙利亚民主力量”以及土耳其和叙利亚政府军等多方势力混战之地。多年战乱之下,当地民不聊生,此次大量逃往波兰边境的“难民”同样为了在欧洲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此次边境危机中的“难民”大多是为了逃离因种族、宗教而导致的迫害,或为了逃离来源地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欧洲更好的生活条件。按照上述国际法关于难民的界定,这次边境危机中那些逃离因种族、宗教而导致的迫害的人可以被界定为难民,而那些追求更好物质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的人则无法被界定为难民。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际难民法,难民涌入的国家应该启动大规模难民鉴别机制对难民进行甄别。但是波兰政府显然并未启动这一程序。

那么,在尚未甄别“难民”的情况下,按照国际难民法,波兰是否可以在边境阻拦“难民”呢?

11月15日,难民在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白方一侧的营地内生火。新华社图

11月15日,难民在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白方一侧的营地内生火。新华社图

国际难民法的核心原则是“不推回原则”。“不推回原则”具体指当难民涌入接收国时,接收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其推回至其生命和自由因其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威胁的领土边界。同时,“不推回原则”具有“习惯国际法”的特性。

这意味着对该原则的遵守不仅适用于签署和批准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其1967年议定书的国家,同样适用于所有未签署和未批准该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国家。

国际难民法还规定了遵守“不推回原则”的具体要求:边界不拒绝、域外不推回、不引渡、不驱逐大规模涌入人员。更重要的是,对于像现在这样“难民”尚未进入波兰国境的情况,国际难民法还规定,“不推回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国境内已确定身份的难民,也包括尚未进入该国境内的潜在难民。由此来看,波兰政府在边界拒绝潜在难民入境,显然违反了国际难民法的“不推回原则”。

难民危机“工具化”之下,边境局势何去何从?

根据以上对此次难民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出,显然波兰政府站在了西方国家所鼓吹的“人权”、“人道主义”的对立面。同时,此次难民危机也暴露了难民问题被“工具化”、“政治化”的恶劣性质。

白俄罗斯政府为了报复欧盟对其制裁,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取消对数个中东和非洲国家的签证要求,增加明斯克与也门、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等国的航班,导致大量“难民”得以迅速进入白俄罗斯边境,并通过白俄罗斯涌向波兰边境。波兰政府则利用欧盟对难民的抵触情绪,强行在边境处阻拦“难民”,以此减少欧盟对其带有“威权主义”色彩政策的批评。

事实上,波兰对待难民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待难民的困境。一方面,西方国家是“人道主义”、“人权”、“不推回原则”等价值观的提出者和倡导者,甚至国际难民法最初对难民的界定仅仅局限为由于欧洲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而导致的难民,忽视了其他地方同样存在难民。随着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难民问题愈演愈烈,并影响到欧洲政治,国际难民法才在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中将难民的界定范围扩大至全球。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落实国际难民法上却乏善可陈。根据联合国难民署2021年10月的最新数据,全球85%的难民均被发展中国家接收,西方发达国家则仅仅接收了15%左右。在接收难民的发展中国家中,73%是难民来源国的邻国。例如,目前仍被联合国难民署登记的约570万叙利亚难民中,约近530万被土耳其、约旦、黎巴嫩三国接收。世界范围内,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文化相近性,难民来源国的邻国大多展示了对难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努力践行了“不推回原则”。然而,世界的舆论焦点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接纳难民上的慷慨,而过多地聚焦欧洲范围内的难民问题。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普遍将难民视为对文化和主权的威胁,特别是在席卷欧洲的民粹主义以及一系列由难民引起的社会问题推动下,欧洲在2015年遭受难民危机后在接纳难民上态度更趋保守。以波兰为例,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中,虽然波兰只肯接纳少数难民,但仍然对接纳难民持相对开放态度。经过6年的政治发酵之后,如今波兰如同大多数欧盟国家一样将难民视为政治危机的潜在导火索,对难民直接关闭大门。

 11月16日,波兰执法人员在波兰边境村庄库伊尼察附近使用水枪,阻止试图从白俄罗斯进入波兰的难民。新华社图

11月16日,波兰执法人员在波兰边境村庄库伊尼察附近使用水枪,阻止试图从白俄罗斯进入波兰的难民。新华社图

平时常常把“人权”挂在嘴边的欧盟,却因为波兰阻挡“难民”入境而缓和了此前与波兰的矛盾,不能不说是个讽刺。而白俄罗斯此次则借助欧盟惯用的“人权”、“人道主义”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受害的则是倾尽所有财产,押上全家性命的无辜“难民”们。

在此次“难民危机”中,德国是被大多数“难民”提及的最终目的地。相比于其他欧盟国家,德国的难民政策最为宽松,德国看守政府总理默克尔任上曾接纳了百余万难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褒扬。11月17日,默克尔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通话,一致同意将举行欧盟和白俄罗斯之间的政治磋商,以解决此次“难民危机”。同时,在欧盟的努力下,伊拉克等“难民”来源国也已同意将接纳自己国家的“难民”回国。因此,此次“难民危机”能否平稳结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与白俄罗斯以及“难民”来源国的政治较量。

(吴昊昙,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

相关阅读:
美研究:美国160万人或因新冠长期失去嗅觉 又一桩丑闻!日本一自卫队员因涉嫌贩卖数十段无码色情片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