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投票刷流量”存在弊端!中国的“偶像养成”综艺没了,但反思仍在

原标题:“投票刷流量”存在弊端!中国的“偶像养成”综艺没了,但反思仍在

【环球时报记者陈茜】最近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通知将“偶像养成类节目”彻底打入深渊。9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以后各平台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通知发布期间,拥有《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等偶像选秀节目的出品方爱奇艺也宣布“取消未来几年偶像选秀节目。”

日本最早通过影视剧输入“偶像”概念

“偶像养成”这个商业模式一开始从日韩娱乐产业被引入中国。日本偶像产业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初代日本偶像选秀节目《Star诞生》捧出了山口百惠等红极一时的国民偶像。1975年,杰尼斯事务所成立,这被认为是日本偶像经济开始的标志,此后源源不断地出现各种国民偶像团体,AKB48的出现更是标志着当代日本偶像团体制度的形成,该制度传入中国后出现了SNH48等本土化偶像团体。

进入新世纪后,“哈韩族”也异军突起,《我的野蛮女友》《冬日恋歌》等成为一时之盛,也就是第一波“韩流”。其后,“哈日”现象逐渐式微,“韩流”随着2005年《大长今》的播出再次涌动。韩国偶像团体在同一时间大规模输入中国,比如东方神起、EXO等。

日韩偶像的传入其实与整个文化潮流的输入有关,随着日本影视文化式微以及韩国“萨德”事件的恶劣影响,最近5年国内开始进行偶像产业的本土化模仿,“归国四子”一时成为顶流,《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引入也是日韩偶像文化本土化的尝试。

资料图

资料图

“投票刷流量”存在弊端

“但这一过程中,有太多舍本逐末、追名逐利的资本入局,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偶像产业是建立在偶像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国产偶像养成类节目没有做到良性的本土化,只看到了节目的巨大市场和热度,而忽略了其作为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化评论者石文学指出。

有业内人士表示,“韩流”引入中国的时候也恰逢中国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于是就出现了视“流量”为一切的现象,年轻艺人不再那么需要卓越的演艺才能,只要依靠粉丝的投票支持就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且“投票刷流量”的节目模式本身就存在弊端,韩国代表性偶像养成类节目《PRODUCE 101》就曾爆出投票数据造假丑闻。

“中国有14亿人口,而韩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这意味着中国的年轻粉丝数量远远超过韩国,中国需要有更大的娱乐市场为这些粉丝服务,自然要纳入更多明星艺人,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艺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他还指出,粉丝为了向自己的爱豆示爱而开展的活动看似无伤大雅,但在追星热潮的背后,却是“娱乐圈的一条由经纪公司、代拍、粉头、平台组成的黑色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将这些年轻的粉丝牢牢地“捆绑”住。

“他们没说过怎么处理这些产品”

混迹饭圈的网民亦韵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在网上认识的很多粉丝都是只有十三四岁的青少年,但令她惊讶的是,这些未成年人有很多零花钱可以帮助自己的偶像登上社交媒体的明星排行榜。

网民大七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综艺节目《青春有你3》播出期间,她曾深度参与明星打榜活动。“我曾经买了一箱牛奶来支持我最喜欢的练习生,但我不知道他们会把牛奶倒掉。我们普通粉丝只是负责筹集资金,粉丝俱乐部的‘粉头’会处理投票,他们并没有说过会怎么处理这些产品。”

亦韵补充说,每个粉丝俱乐部或者明星站都有明确分工,比如图片音频组负责P图、剪视频,外联负责举办线下活动,编辑部负责各大网站的文案宣传,还有专门的集资组负责应援费用,明星工作室会告诉大粉丝如何引导舆论走向,另外及时告知粉丝接送机的时间地点、如何拍摄路透照片等。

“取缔‘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只是扭转畸形造星机制的一种方式,只有实施科学和标准化的规范制度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娱乐业的混乱局面,”张颐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白宫前发言人新书爆猛料:曾建议梅拉尼娅在国会暴乱时呼吁停止暴力 她却忙着“拍地毯” 英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超50℃天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