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恐怖分子捕猎者”的宿命 :9·11之前,美国是如何忽视恐怖袭击威胁的?

原标题:“恐怖分子捕猎者”的宿命:9·11之前,美国是如何忽视恐怖袭击威胁的?

来源:纵相新闻

(图说:塔利班发言人扎比布拉·穆贾希德。)

(图说:塔利班发言人扎比布拉·穆贾希德。)

经过20多天筹组,阿富汗塔利班于当地时间7日召开记者会,宣布组建临时政府,让已于8月19日复辟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初具形态。

塔利班公布的临时政府的代理人选更是颇具意味:哈桑·阿洪德担任代理总理,此人是已故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亲密战友;塔利班联合创始人、奥马尔的亲密副手巴拉达尔担任代理副总理;奥马尔的长子穆罕默德·雅各布出任代理国防部长;而临时政府中的多名成员被美国“高价悬赏”通缉。

这一切都仿佛意味着,曾经被美国打败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又回来了。

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迅速出兵阿富汗的20年后,这场“要不惜一切代价来结束”的战争只是一场轮回。

2001年9月11日,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分别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另一架飞机坠毁,4架飞机无人生还。仅在纽约世贸中心一地,包括劫机者在内就有2749人死亡或失踪。作为回应,美国迅速发动“反恐战争”进攻阿富汗,并推翻了包庇和藏匿“基地”组织的塔利班政权。

这场袭击使美国接连发动了与阿富汗、伊拉克的两场局部战争,将美国拖入一个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战争泥潭,还深刻地改变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总统拜登原本选定9月11日作为撤军截止日期的决定也极具象征意味——在“9·11”20周年之际完成撤军,他想向全世界宣告“反恐战争”的落幕,而此后仓皇的撤军和塔利班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入关”却向世界表明,美国误判了塔利班、误判了阿富汗。

但一场战争的溃败绝非一次误判的结果。许多人认为,若将时钟拨回到2001年以前,美国曾有无数次机会突破恐怖袭击的密谋,扼杀恐怖主义的萌芽,甚至发现并化解极端主义作为一股思潮的蔓延,但到了纽约双子塔倒塌的那一刻,一切都为时已晚,在此后的20年中,无论是美国人、阿富汗人还是其他国家的公民,无数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恐怖分子捕猎者”的宿命 :9·11之前,美国是如何忽视恐怖袭击威胁的?

连同“9·11”袭击后大量的调查报告和媒体报道显示,早有证据表明“基地”组织将大规模袭击美国本土,但美情报和安全部门忽视了众多的信号,最终酿成惨剧。

对此,《纽约客》专栏作家劳伦斯·赖特的笔下的一位“恐怖分子捕猎者”、纽约世贸中心安全主管约翰·奥尼尔更是有着宿命般的直觉——在调查和追捕恐怖分子多年后,他因仕途不顺而从FBI退休,接手了薪水更高的纽约世贸中心的职位。就在袭击发生的前一天,他还与安保公司见面讨论双子塔的安全问题,第二天袭击发生,奥尼尔不幸殉职。

《历史》作者芭芭拉·马兰扎尼则揭示了美国中情局更大的问题:CIA曾有许多机会可以阻止阴谋,但缺乏情报共享、对早期袭击反应不足、官僚内斗和不了解恐怖分子究竟有多大的野心,都让一切走向了相反的结局。

(图说: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现场。图/Getty Images)

(图说: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现场。图/Getty Images)

1993年2月26日,一辆停在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座地库停车场、内置有重680公斤尿素硝酸盐氢炸药的汽车发生猛烈爆炸,造成6人死亡,1042人受伤。爆炸使世贸中心的地下停车场被毁严重,烟雾向上蔓延到了两座大楼的第93层,导致数百人被困其中。后续调查显示,策划者本希望爆炸产生的烟雾来让双塔内的租户窒息,甚至让一座大楼倒塌后压垮另一座。所幸的是,大楼并未倒塌,策划者的阴谋只实现了小部分。

当时,尚未成为全球恐怖大亨的本·拉登正在苏丹招兵买马,为“基地”组织扩充人员,并研究恐怖主义的政治可能性——通过让个人破坏者和自杀式袭击者偷偷进入“敌国”领土,对平民进行可怕的屠杀。

不过当时的美国人尚且不知道,世贸中心爆炸就是本·拉登及其党羽的的一次恐怖活动尝试。

1995年,在爆炸案发生两年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的“反恐沙皇”里查德·克拉克找到了一位刚刚回到华盛顿FBI高级特工约翰·奥尼尔,告诉后者他们已经找到了世贸中心爆炸案的策划者、科威特人拉姆齐·尤塞夫。在奥尼尔的协助下,尤塞夫很快就被抓捕并被引渡。

奥尼尔是一名打击国际有组织犯罪的专家。对尤塞夫一案有所触动的奥尼尔,旋即开始深入研究此人和其他激进分子策划恐怖活动的根源。

同样在1995年,几名“基地”组织成员潜入了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处美国人社区实施恐怖袭击,爆炸导致十几名美国工程师及助理死亡。此时,奥尼尔已经关注到了这种恐怖主义的威胁,他还警告称,美国境内已有恐怖组织在活动。

在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后,尤塞夫还在亚洲策划了多次爆炸和暗杀事件,他于1997年被逮捕并判处240年监禁。到了1998年,美国人开始怀疑尤塞夫与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有联系。奥尼尔开始专注研究本·拉登,并在他的办公室里设立了一个专研“基地”组织的小组。也是在当年,本·拉登和他的同伙发表了一份声明,公开向美国、以色列和整个西方世界宣战。

他引用《古兰经》中(关于打击异教徒)的段落,发布了教令,号召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以各种方式杀死美国人及盟友,无论平民还是军人”。尽管本·拉登不算真正的宗教学者,他的“教令”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些极端宗教徒的追捧。

(图说:“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图源新华网)

(图说:“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图源新华网)

对当时的世界来说,被本·拉登和他的同伙奉为圭臬的“圣战主义”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阿富汗农村知识分子从埃及带回的宣扬政教合一的库特布主义(“主动圣战主义”)后来成为了反苏战争期间穆贾希丁(“圣战分子”)群体高举的旗帜。

在当时,穆贾希丁群体爆发出的宗教热情吸引了大量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狂热分子,他们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聚集,加入抗击苏联的“圣战”,本·拉登便是其中之一。

但在苏联撤军后,本·拉登发现穆贾希丁群体此时的意愿是接管和治理阿富汗,而非宗教意义上的“圣战”,这种分歧让他离开了阿富汗,回到沙特、又前往非洲发展“基地”组织。1995年沙特利雅得的爆炸袭击发生后,由于美国的施压,本·拉登被苏丹驱逐出境,又回到了阿富汗。在1996年上台的塔利班的庇护下,“基地”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

此时本·拉登放肆地向美国和西方世界宣战,是否被美国放在了眼里?在阿富汗裔美国学者塔米姆·安萨利看来,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完全丧失了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良好时机。

安萨利认为,若当时的美国能够深入研究“圣战主义”,察觉到这种无论是反苏、反阿拉伯社会主义还是反西方的思潮,其真正的源头是穆斯林世界政治与社会交织的潜流,便可以破除本·拉登等“圣战主义者”的蛊惑,从源头上解决危机。

但美国决策者缩小了研究范围,单纯地把伊斯兰主义当成一个军事问题加以关注,而相应的军事行动只指向一个人——本·拉登。美国人认为,只要除掉本·拉登,恐怖主义威胁将不复存在。

(图说:“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图/CNN/Getty Images)

(图说:“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图/CNN/Getty Images)

而此时美国中情局策划的两次抓捕本·拉登行动,都因为意外状况被临阵取消。但特工奥尼尔已经意识到,“基地”组织这个无情的团伙目标正是美国本身。

在美国中东学者迈克尔·斯科特·多兰看来,本·拉登和“基地”组织针对美国,背后还有更大的目标——希望美国驻军离开中东,好让“基地”组织集中精力攻击“近敌”——沙特、埃及和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专制政府,从而让极端伊斯兰主义在穆斯林世界占据主流。

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两座大使馆接连遭遇爆炸袭击,造成包括美国外交人员在内的4000多人受伤,23人死亡。”基地“组织宣布对两次袭击负责,这也是本·拉登和扎瓦希里第一次受到美国公众的注意。

但无论是“远虑”还是“近忧”,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都已无暇顾及。两座驻非洲使馆遇袭不久前,克林顿刚刚被揭发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的桃色丑闻——而在爆炸当天,莱温斯基正在向大陪审团就她与总统的性行为作证。更不用说,克林顿在任上还接受了商业丑闻调查和性侵指控。

(图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图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爆炸发生几天后,克林顿下令向阿富汗霍斯特省的一个恐怖分子训练营发射60枚“战斧”巡航导弹,然而,“基地”组织的重要人物们在这次有着明显指向的军事行动中毫发无伤。

同年秋天,美国要求塔利班逮捕本·拉登,并将本·拉登移交美国送审,这一请求暴露了美国对阿富汗普什图文化的无知——根据普什图人的行为规范要求,他们要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客人,而“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就是塔利班的客人。因此,美国的请求毫不意外地遭到了塔利班的拒绝。美国随后要求巴基斯坦追捕本·拉登,但后者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有心无力,并没能实现美方的要求。

就在美国人对本·拉登一筹莫展时,世贸中心爆炸案主谋尤塞夫的舅舅、同是科威特人的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开始策划针对美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恐怖袭击。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反恐研究中心学者伊利亚迪的一份反恐情报研究记录道,哈立德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通过商用飞机进行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他还声称,这是从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中得到的“教训”——使用飞机是比传统轰炸方式“更有效、问题更少”的攻击形式。

情报显示,在1999年初的一系列会议中,本·拉登和哈立德已经列出了即将攻击的美国目标,包括白宫、美国国会大厦、五角大楼和世贸中心。

(图说: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图/Getty Images)

(图说: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图/Getty Images)

与此同时,奥尼尔一直在工作。他知道一些恐怖分子生活在美国,却无法收集美国国内的情报——《纽约客》作家赖特指出,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美国是西方世界里最难获得国内情报的国家。

奥尼尔不同意单纯杀死本·拉登的观点,他认为打击恐怖主义有五种工具:外交、军事行动、秘密行动、经济制裁和执法,而对付“基地”组织最有效的工具应是最后一个——收集证据、起诉、追捕肇事者和定罪,那是一项缓慢而艰巨的工作。

尽管奥尼尔针对非洲两起爆炸的调查后来被称赞为“全球反恐调查的范本”,但据“反恐沙皇”克拉克回忆,在当时的美国反恐情报圈子内部,大部分人都只将“基地”组织看作一种“滋扰”,不相信“基地”组织成员在美国有很大存在,更不用提其他政府部门和公众了。

即使是针对同一件恐怖袭击的调查活动,美国政府内部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2000年,美军在波斯湾也门海域的一艘舰艇遭到炸弹袭击,奥尼尔率队前往也门进行调查时,受到同胞兼同事、美国驻也门大使芭芭拉·博丁出于外交考量的各种阻止,调查也没能得出理想的结果。

(图说:奥尼尔和他的伴侣Valerie James。)

(图说:奥尼尔和他的伴侣Valerie James。)

仕途不顺、个人生活的各种问题,加上经济压力,都让奥尼尔决定放弃接替“反恐沙皇”的白宫职位,选择一份薪水更高新工作——纽约世贸中心的安保主管。

长年累月对激进分子的追捕和调查让奥尼尔对危险有着敏锐的嗅觉:“这些人一定会再次冲这里而来,并且会比1993年的独狼袭击完成得更圆满。”

2001年夏天,美国政府不断收到有关“基地”组织可能向美国发动袭击的情报。8月23日,奥尼尔从FBI退休,正式进入世贸中心就任安保主管一职。当天,中情局向FBI发送了一份简报,称有两名疑似“基地”恐怖分子已经进入美国,但探员们试图追踪他们后发现,两人的地址是假的,人找不到了。

9月10日,奥尼尔致电一家安保公司的高管罗伯特·塔克,表示希望见面讨论世贸中心的安保问题。在塔克的记忆中,当晚的会面中,奥尼尔对自己前瞻性的工作表示无比自豪。第二天的早晨,两架由“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驶向世贸中心北塔和南塔,北塔被撞击后,奥尼尔还与亲友通电话,报告自己一切都好。随后另一架飞机撞上南塔,作为安全主管的奥尼尔进入南塔检查工作,此后便失去联系,直到他的遗体在废墟中被发现。

“恐怖分子捕猎者”的宿命 :9·11之前,美国是如何忽视恐怖袭击威胁的?

11日当天,奥尼尔原本有一次机会不走进即将坍塌的世贸中心南塔,以避免那场宿命般的死亡;在11日之前,美国情报部门曾有无数次机会破解恐怖分子发出的信号,以避免那场惨痛的袭击和后来那片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泥潭。

但一切就像奥尼尔在仕途中遭遇的掣肘一样,他独自一人,没能阻挡两座大楼和一个国际秩序的垮塌。

在美军空袭中失去两岁女儿的阿富汗父亲控诉:“他们袭击了我们,杀害了我们的孩子” 被批过度承诺交付不足,拜登还要开全球疫苗峰会?